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土葬7天被起棺 殡葬要强度还是“温度”?

※发布时间:2018-6-7 13:41:0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近些年,报端屡见有的地方村民林地、占用耕地,翻新扩大旧墓地,修建占地几百甚至几千平方米的豪华墓、“活人墓”。这些豪华墓地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宝贵土地,了生态,而且不利用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向传统俗“开刀”并非今日始。2009年,民政部就提出要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2011年更被民政部定为“绿色殡葬推进年”。2016年,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等九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2017年,江西省首次将绿色殡葬建设纳入全省50项民生工程,要求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和实施补政策力度,重点完善殡仪馆、骨灰堂、公益性公墓等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

  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绿色殡葬势在必行。但即便有好的政策初衷,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考虑的情感和接受程度。

  今年4月初,上饶市正式推开殡葬。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到今年年底每个村都有公益性墓地,确保可视范围内没有乱埋乱葬坟墓,大力推进绿色殡葬,提出了“2020年年底之前全市火化率达到100%”的目标。

  收缴焚烧、起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棺材并遏制土葬用品流通……为完成上述目标,上饶下辖12个县区相继制定线图和时间表。

  据报道,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该市至少收缴、焚烧5000余副棺木。一个有着上千年土葬文化的地区,以如此剧烈、快速甚至强力的方式推进殡葬,也夹杂着争议的声音。

  报道称,上饶的毁棺行动还与政绩考核直接挂钩,在全市形成了一场殡葬“竞赛”。甚至有一些县城作出承诺,目标要提前完成。于是乎,在继续进行“毁棺”之余,上饶市发生了“起棺”事件。对此,引发了村民的质疑。

  今年4月1日,杨桥村齐川源小组81岁的村民郑某意外身亡。“头七”过后的4月10日,按照入土为安的习俗,其家人为郑某实行土葬,坟墓就设在离家400米远的山脚下。郑某去世的日子,正是上饶市在弋阳县召开全市绿色殡葬现场推进会的前一天。漆工镇组织镇、村干部来到死者家里宣传绿色殡葬政策。但郑某的家人认为,“逝者已入棺进坟,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起棺”。

  按当地民间风俗,葬后起棺就是对死者“不尊”。村民也不解,齐川源小组依河山纵向而建,郑某家又处在最组尾。从杨桥村街步行到齐川源组头,至少需要半小时,“在谁都看不见的地方,为何要做得这么绝”。

  4月17日,漆工镇联合由县民政局、、局、城建局组成的殡葬综合执法工作组对郑某的坟墓进行起棺,并将棺木及死者尸体送往县殡仪馆进行火化处理。

  处理完毕,弋阳县委宣传部通过微信号“弋阳关注”发文称,“整个处置实施过程进展顺利,家属情绪平稳”。

  齐川源组的起棺事件,被视为进行宣传。但在漆工镇,有少数村民发出“不敢死”的调侃和忧虑,也有村动棺木,“不交会被强制收走,交了至少还有1000元补偿”。

  “入土为安”是自古以来的风俗,因此“土葬”也是中国至今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殡葬模式,尤其是在县乡镇地区。这些地区,因缺少专门规划的墓地陵园,乱葬的情况的大有存在,不少还占据了林地、耕地。殡葬模式的是一项无法逃避的话题。这项是一项极大利民的,帮助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绿色殡葬势在必行,

  但问题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场“殡葬”虽然当地部门有与村民进行沟通,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偿给自愿上缴棺木的村民,但面对不愿意将棺木和遗体火化的村民,却出现了“起棺”的事例,这样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也明显的已经激起了一些当地的不满情绪。

  众所周知,类似于“入土为安”这样拥有着长久历史的民风民俗观念,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让接受和改变的。那么当殡葬面对这种矛盾,该如何是好呢?

  推行殡葬,要有强度,更要有“温度”。早在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令就要求将《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修改为:“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删除了此前的“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的条款。这实际上已经为介入殡葬划出了较为明晰的界限,而上饶市“起棺”的行为明显已超出条例所授权的范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采访时,殡葬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处理方式必须灵活。可以按照年龄、文化程度、接受程度等对老年人进行分层,通过配套建设公墓设施,逐步推进,尊重部分年事较高、暂时无法接受火葬的老人意愿。

  江西师范大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颜三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地方突然之间出台这种“一刀切”的火葬政策,尽管符合国家殡葬要求,但对于这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和民俗传统的重大决策,起码应当通过听证、专家论证、性评估、集体讨论,如果将这些程序全部省略,决策的性值得商榷。

  颜三忠认为,在一个有着上千年土葬文化的社会,以如此剧烈、快速甚至强力的方式推进殡改,起棺、当众棺木,难免显得“操之过急”,涉嫌违反公序良俗。尤其是“收缴棺木、一律火化”这类行政行为很容易引发阻力,殡葬更需要缓步慢行,以耐心做工作、加强宣传、分步推进等方式取代“一刀切”。【来源丨新华网、法制日报、海疆在线、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