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美国战争中的“

※发布时间:2016-6-23 14:16:4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深受美国鼓舞的画家伊曼纽尔·鲁茨1851年赠给美国的名画《横渡特拉华河》,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长期作为美国“爱国主义”象征,被民间广泛印制于各种生活用品中。但美国漫画家却很不严肃地经常结合解构此画,有人把它改画成“尼克松横渡特拉华河”,有人改画成“里根横渡加勒比海”,有人改画成“女权主义者横渡卢比孔河”。历史研究者更是指出此画有很多元素并不符合事实与常识:一、当时美国还没有这面国旗;二、根据当时的气象资料计算出河流速度,相当湍急,以这个姿势站立于船头会被晃到河里去;三、当时的军没有这么好的军服和气色,因为缺吃少穿极严重,并且屡战屡败,士气低落。(文/段宇宏 《凤凰周刊》主笔)

  1783年春天,英美从上一年9月的谈判仍在进行当中,离终结美国战争的《巴黎和约》签署还有半年多时间。不用等到和约签订,有很多人已预料到,美国将大功告成,一个新的国家会在诞生。

  仍在英军控制中的纽约十分热闹,约3.5万人云集此地,有不识字的农民,有打零工的匠人,有刚从哈佛毕业的学生,亦不乏律师、医生、富商、官员和教士,有些人的祖先还能追溯到“五月花号”;当中以白人为主,也有不少黑人和印弟安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和各个阶层,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将在祖队的指挥下,实施一次大疏散,目的地是。

  他们为什么不再等一等,分享建立新国家的喜悦与荣耀?不,这恰恰是他们离开伤心故土的原因,他们要的正是即将诞生的美利坚。

  这个群体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作“派”,而与他们相对立的另一个群体叫作“爱国者”,当然这是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如果站在英国立场,前者叫作“帝国英杰”,真正的“爱国者”,后者却是一群数典忘祖的“英奸”。更可气的是,他们还大英帝国的宿敌法国、西班牙、荷兰对付自己祖国,确是不折不扣的“叛乱份子”。

  不幸的是,“美独份子”赢了,变成了一个新国家的“爱国者”,他们中的核心领军人物都成了“开国元勋”,几乎个个青史留名;最为著名的那个“美独”在中国家喻户晓,名字叫。

  中国人的美国历史观其实比美国人还要统一,无论解读战争还是南北战争,教科书告诉我们,这是资产阶级为了扫除或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而引发的冲突;民间非的思想家常常给我们讲,一切都是为了追求各种高大上的普世理想。

  美国人至今对南北战争的态度比中国人显得多元化,除了“南北战争”这个较为中性的称谓外,其它称呼可说体现了使用者的不同倾向:“北方侵南战争”、“二次战争”、“二次”、“南美利坚战争”、“废奴战争”。

  十三州殖民地争取的过程也叫“美国”,美国学界对引发和取得胜利原因仍在不断讨论,严肃学者早就抛弃了分析法,也不受早年带有传奇色彩的文艺史学叙述的影响,大胆对各种事件和人物去魅。总体来说,今天的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共识远远大于分歧。

  美国没有对派进行刻意,但在主流历史叙述中,与、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这些爱国者们鲜亮的形象相比,他们并非显得黯淡,而是常常被遗忘。

  雅各布贝利,一位虔诚、善良的清传教士,当他正在缅因州蛮荒之地传教之时,他的哈佛同学约翰亚当斯正在声色俱厉发表英国,推动美国运动,亚当斯最后成为开国元勋,第一任副总统和第二任总统。

  贝利可没有亚斯当幸运,一场暴风雨正向贝利袭来,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

  贝利不支持运动,不愿对国王宣下的忠诚誓言。他为了坚守誓言,多次为“美独份子”祝福,仅在1778年,因为态度,他就两次,两次枪击,四次,三次,他在对手无数次之下仍未,最终带着家人千辛万苦逃亡到了忠于英国的新斯科舍。

  “感谢我和家人来抵达了安全与之地,逃脱叛乱者们的”。贝利才华横溢,擅长写作,他将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撰写成散文,为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贝利不是一个人在“坚守”。吉米里文顿1762年来到,他是美洲第一个连锁书店业主,成功创办了《里文顿纽约公报》,在战争爆发之前,他的公平地给两方同等版面阐述自己观点。列克星敦枪声响起后,他对“叛乱份子”已忍无可忍,不再走理中客线,直接把更名为《保皇公报》,但也不过是心平气和阐述观点,并未对爱国者进行。可还是捅了爱国者群众的马蜂窝,他的模拟像在街头两度被焚烧,印刷所两度遭打砸,1776年被逐回英国,直到1777年才再度返回。

  战争最后一场陆上大战约克镇围城战役之后,里文顿做出,放弃了口吻,很中性地报道在纽约的新闻,但那些爱国者激进派不依不饶,1783年新年那天,曾焚烧他模拟像的家伙们再度找上门来,查封了。与其它派不同的是,里文顿未选择离开美国,1802年逝世于纽约。

  美法联军在约克镇战役获胜,被困无援的英军在康华利率领下出降其它的派报人们亦度日艰辛,《纪事报》的米恩,《晚邮报》的弗利特,模拟像不仅被挂上绞架,还多次在街头遭到,这两家与《邮童报》、《新闻信》一样,遭后停刊。

  零星的中文史料曾少许提到过派,但使用了“阶级分析法”定性,说这些人全由商人、大地主、大构成,他们的——爱国者大多数是劳动阶级。这种说法可比美国爱国者的看法还要苦大仇深,就算美国爱国者历史学家听了也会捧腹大笑,不会承认如此简单的二元历史观。

  当年派的身份构成与爱国者并无多大差别,遍布于各种职业甚至各种族。派只是个泛称,他们没有统一组织和统一纲领,这是与爱国者最大的区别。当时十三州约有250万白种人口,派估计约占20%—30%,绝大多数是托利党的支持者,爱国者约占40%—50%,其余的自然是“观望派”。

  并非所有派都像贝利、里文顿那样因为与观念“”之,也有不少人基于切身利益做出选择;当然爱国者阵营亦同此理,既有写作畅销小——《常识》的潘恩那种激愤的理想主义者,也有很多人加入美独运动是想赖掉拖欠英国银行和商人的债务(种植园主居多)。

  派不乏名人和精英,原本他们也可成为开国元勋,但却选择了和之。约瑟夫盖洛韦曾以议员身份参加第一次会议,他提出的美洲议会与英国议会合并提案被激进派否决,从此成为派的。

  富兰克林的儿子小富兰克林,与父亲选择了迥异的道。老爹成为开国元勋,儿子英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则与父亲选择了迥异的道,也是派的领军人物,1782年英国,在那里一直生活到逝世。贝内迪克特阿诺德曾是麾下的将军,屡立战功,因对会议不满,最终投奔了英军,从“带党”华丽转身为“自干五”,成为爱国者阵营最大变节者。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