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景点柬埔寨:记忆在红色高棉时代的

※发布时间:2015-5-4 17:45:3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1〕

  在国内的时候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博物馆解说员,对博物馆几乎是发自内心地喜爱,所以金边的国家博物馆、暹粒的地雷博物馆,这些我都没有放过,哪怕是要收门票我也认真地一个一个去看过。

  但在柬埔寨住了一个多月,却有一个博物馆我一直没有去过。

  那是一座博物馆,也是一座。其实说是,但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景点,在柬埔寨的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红色高棉”就发生在那里。

  我一直不喜欢面对很沉重的历史话题,去南京的时候我也会避免去南京大遇难纪念馆,去的时候我更会一直提醒自己不要不小心就去了哪座博物馆,我怕看了那些历史上的事情会很难受。

  所以,一直到我快要离开金边的时候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去这座“红色高棉”时期的。

  〔2〕

  如果不告诉你,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所废弃的学校。和国内很多乡镇的小学很像,有一个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三四栋楼,每栋楼有四层,每层有五六个教室。如果只在外面看的话,或许还会因为院子里挺拔的树木感觉到这里的优美,坐在院子里想象头顶椰子树上的椰子掉下来,看树上的花随风落下。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不见得就是最真实的。

  教学楼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或者说是一个刑场,用于的和遗留在屋子里。墙上挂着照片,照片带着黑黄的色泽——是很久以前的样子,照片里的物件和屋子里一样,不一样的是照片上有一些人,的人,还有许多血。现在房间里的地面上还时有一些深色的痕迹,让惊。

  再往里面走,有一层楼,这层楼不再是前面宽敞的房间,而是用砖块把每个房间都分成了十几个小空格。外面的介绍栏上说这里的每个空格中都会关押着1~2个人,可是这空间狭小到让人动弹一下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躺下来睡觉或者蹲下来休息。而就在二十多年前,这些狭小的空间里,曾了17000多人。

  屋外的走廊上布满了铁丝,铁丝上还有铁蒺藜,我隔着铁丝拍了一张外面的照片。

  外面真的很美啊,蓝蓝的天空,高高的椰子树,有漂亮的百花连绵绽放,我们坐在走廊外面的石椅上,还有屋檐能遮阳。

  可是回头的时候,看到黑洞洞的屋子,屋子里经久不去的灰尘味道,阳光都照射不进去,,潮湿,让人。

  被关押在这里的人,他们当中有知识,有军人,有学生,有平民,甚至妇孺,然而一旦进入了这里,几乎没有人可以活着出去。在其中一间展览室,我甚至看到了很多外国人的照片和他们的遗言,他们有的来自西班牙,有的来自,二十多岁被关入这个之后再也没能看到外面的阳光。

  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纪录片——《S21》。

  导演是大的幸存者,一名画家。他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完全是因为他会画画,而且画风颇对者的胃口。现在他用自己的画笔把当年悲惨的情景再现出来:的刑罚,横陈的尸体,用人头拼成的柬埔寨版图……同时他不甘心只用画笔再现当时的,他还想探索人性为什么会被扭曲到如此地步。于是他采访了当时的,既是者同时又是害人者的人,结果却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地摇头或苦笑。

  法国学者吉恩?拉古特发明“”一词来形容“红色高棉”。

  因为在“红色高棉”三年零八个月的管治期间,有40万~300万人死于、、疾病或等非正常原因,是20世纪最为的人为大灾难之一。据柬埔寨历史资料收集中心在全国170个县中的81个县进行的勘察,在9138个坑葬点,发掘出近150万个骷髅。

  在这座博物馆当中,就有很多的骷髅,当我走进一间满是骷髅头骨的房间时,看着墙上的黑白照片,哪怕白日惶惶,我依然觉得心有余悸。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黑白不分。

  当怀疑一个人是奸细时,会不管不顾把他抓起来,,一直到他吐出所谓的“”,甚至,还会要求他供出同谋。一些难以的人不小心说出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的名字,紧接着遭殃的就是他们。

  这种的刑罚,在那个年代是如此地被人所热衷,士兵与狂热地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中制造,他们相信纯粹的理想国,于是无比厌世。然而,又有什么理想会建立在没有现实基础的地方,又有什么话,是可以在之后被相信的呢?

  二十年前,没有人会想这个问题。

  高棉的人民,在中着人性最、最懦弱、最盲目、最无奈的一面。

  〔3〕

  在博物馆靠里面一栋的三楼,有很多张当年被关押在这个里的人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往往面黄肌瘦,身体残缺,鲜血满面。有两张相对来说特别朴素的照片,却至今都让我记在心头。

  那两张照片上是同一个人,一个柬埔寨女人。

  看得出来她应该不是年纪很大的样子,留着类似中国刚解放时候的发型,年轻,但是消瘦,气色很差,应该是吃了很多苦,脸上有许多皱纹,双颊凹陷下去,神色疲惫。

  她的编号是14-5-7-8。除了疲惫、清瘦之外,在她的脸上看不出太多那个时代的端倪。她的怀里抱着她熟睡的孩子。

  第二张照片是第一张照片的侧面,在这个女人的后面,伸出一个金属支架抵住她的头。她仰起头留下了这张照片,得已经忘记了流眼泪。

  我忘不掉她的眼神,我曾经看过的那种眼神。

  在暹粒的时候,我们去逛吴哥窟,吴哥窟里是的废墟,许多废墟只有门口有人,里面是空无一人的。有一座,很高,阶梯很陡且没有扶手,却很罕见地有僧侣在里面礼佛。

  那是一位年迈的僧侣,脸上的皱纹层层叠叠。他拿了一根红绳系在我的手腕上,双手,让我去给佛祖上香。在我们上完香之后,他跪拜在佛祖面前,我离开的时候转身看过他的双眼,就是这样的眼神。

  还有一次,是在金边的夜市。

  我在等一辆前往异地的夜车,车很晚,我也很不耐烦,就去夜市里买了果汁喝。这里的果汁里都放了许多冰块,因为天太热,我大口喝完果汁的时候,杯子里的冰块大多没有融化。我把杯子留在草席上,站起来打算离开。旁边却突然蹿出一个小孩子,拿起了我的杯子,拼命地吮吸,仿佛里面还有一些残留的果汁似的。

  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四五岁的孩子,三四个人,流窜在夜市里,只要有游人不要的食物、水,他们就会直接拿走,分了吃掉,我们不要的东西,却被他们当成美味一样。他们一边吮吸着,一边瞪着大大的眼睛盯着我,有点害怕和不知所措的样子。

  那种想挣扎却又无力,迷茫却又看不到未来的眼神,因为怀里的孩子、面前的佛祖、手中的冰水,而多了一抹亮色。

  却是那么让疼的亮色。

  我不知道她是谁,或许我永远都不会知道她是谁。她的一生曾发生过什么故事?她为什么会被关在里?她最后是不是抱着自己的孩子死去?如果她的孩子还活着,会不会现在也在努力生活?如果她还活着,是不是也会在夏天的夜里,在小巷的入口,等着黑夜中自己孩子的归来?

  我也不知道他和他是谁,我想我也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是谁。他有着怎样的过去?在空无一人的遗迹中佛祖的他是不是也会寂寞?当他年迈的时候会有人扶着他爬上那里高高的台阶吗?

  而他呢,是孤儿吗?为什么会出现在夜市里?为什么要抢着吃别人剩下的食物?他们的父母呢?他们有在上学吗?他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身份,他们的过去,他们的一切,我所假设的这些关于他们的未来也都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想我会一辈子记得这样的眼神。

  那种中带着一点希望的眼神。

  二十年前,没有人会想这个问题。

  高棉的人民,在中着人性最、最懦弱、最盲目、最无奈的一面。

  〔4〕

  吉本芭娜娜说:“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彻底一次,就不会懂得什么是自己最不能割舍的,就不会明白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年轻时候,我们第一次面对那些我们无法选择的东西——相貌、出身、家世,这些都是我们渺小的力量所无法左右的。面对这样的无常,我们都曾觉得很失落。

  相貌比不上别人,出身比同伴相差甚远,年少时候的心许多次溢满胸膛,仿佛的潮汐,把我们的喉咙勒住,发不出声响。

  那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年轻时候有过的,自以为是的。

  却到现在才明白,那种是多么的不识愁滋味,是多么的过分放在心上。

  容貌、家世、出身,这些比起身体的残疾、社会的动荡、国家的贫瘠,到底哪一个才更让人呢?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他们那样的人生,又是否能如他们一样,去尝试着,努力地活着呢?

  那才是真正的。

  这个国家的历史是那么的漫长,而他们的近代史又是那么的短暂,那么的令人悲伤。在金边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们快乐吗?他们会遗憾自己生于此,长于此吗?

  我不曾问过他们,也一直没有答案。

  直到后来我去了越南,在西贡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与一群白人、越南人在一起聊天,有一个白人问当地人:“生在越南,你遗憾吗?”那个少女回答说:“不会啊,出生在哪儿我也没法改变,何况,虽然过去经历了许多战乱,至少现在的是希望人民能过得好的,我们自己也都很努力地希望自己能过得好。”她的脸是黝黑的,却带着不一样的神采。

  我记得那时候我看着酒吧里的灯光倒映在那个越南少女瞳孔上的样子,明晃晃的,差点落了泪。

  在博物馆最里面那栋楼的顶层有一个展览厅,是很多柬埔寨的小朋友画的画。他们画着和平鸽,画着橄榄枝,画着一家三口在草坪上欢笑。

  在展馆外面有一本留言簿,有一个游客在写下了一段话:“或许孩子们还并不能明白,他们的画所陈列的这个地方意味着什么,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他们的画,就是这个民族的心愿,他们的画,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明天。”

  我想起列夫?托尔斯泰说的那句话:“让去埋葬吧,我们既然有生命,我们就应当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

  〔5〕

  回国以后,有一次在一家酒吧和朋友喝酒,偶然发现酒吧的阅读区放了一张光碟,光碟的封面上赫然就是博物馆里的那张照片。

  我当下就找了老板,买下了那张光碟。

  那张光碟现在一直放在我的书柜橱窗边上,我只要拿书就能看到。

  光碟上的照片陪我搬了很多次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也陪我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快乐与悲伤。但是哪怕我跌到谷底里的时候,我也不曾真的过,每次看到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样的眼神,它一直提醒着我:

  要努力活着,且活得丰盛。

  授权作者:夏晏,青年作者,记者,旅行人。本文选自《我不知道会遇见你,真好》,时代华文,2015.03出版,亚马逊,京东,当当,天猫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