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用综合性实践活动激发语文兴趣

※发布时间:2018-7-23 11:19:4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之前,我始终感觉自己的语文课还上得不错,无论是知识点的把握,还是时的表达能力,我都是感觉良好的。直到有一天,我在上鲁迅先生的《社戏》时,看到一些学生在窃窃私语,个别学生还在眼睛皮打架,我才发现,纵然我讲得再用心、用情,可效果还是功亏一篑,至少没有提高到我的预期。

  好在,我是习惯性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太习惯学生的人。后来,学校开展让世界充满爱、民风民俗、街头巷尾、低碳生活、以和为贵等活动,我看到每次学生都是兴趣十足,一反上课时没精打采的“常态”,我顿时来了灵感——如果把这些活动导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是否也可以起到一些辅助效果呢?

  于是,每次学校开展活动,我都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参与过程中,我一面亲身实践,一面注意观察学生行为。当看到有同学对某一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立马就接近他(她),跟其作更深入的交流。比如,问其何以对这个活动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具体又是这个活动的哪些因素最有吸引力等。

  通过打听下来,我基本上把学生的兴趣点掌握得不离十。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介质中,我了解了学生接受的习惯。很显然,这为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接下来的因人施教提供了参考。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由于学生兴趣都特别的高,对整个活动的流程都十分清楚,每次跟其交流下来,感觉学生印象都很深。甚至,当我跟一个平时相对沉默寡言的学生交流,问起他对一次民俗活动的经历、感受,他居然能滔滔不绝。

  这些,让我深切感受到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魅力。几乎每一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跟几个平时对学习语文,尤其是对作文不感冒的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而且用商量的口气对他们说:“你能把刚才跟我说的这些写出来吗?”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不仅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而且表现出来的结果也超出我的预期。一位平时自称不爱写作文,也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在一次开展民风民俗活动中,居然写出了洋洋洒洒1000多字的作文,而且质量远高于平时班里所谓的“作文高手”。

  也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我还发现这不仅是激发了学生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以及加深了学生对某一活动的印象,与生活更接地气,同时还让学生看到了学习与运用的关系,也即学习的价值。一切正如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的那样:“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而学,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

  平心而论,如果让一个学生学的东西用不上,或者做了无用功,别说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学起来恐怕也不会努力到哪里去。反之,一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对语文认识深刻起来,体验到语文的魅力,带着探究意识去学习,自然就会越学越有劲。

  说到底,生活的语文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语文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语文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语文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我以为,语文老师只有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在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地让生活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思想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