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发布时间:2016-12-12 15:42:1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记北京市朝阳区万子营民族小学关于民族团结教育侧记

  北京市朝阳区万子营民族小学成立于1915年,至今已有百年校史,地处朝阳区万子营东村,是北京市的民族学校之一。学校共有14个教学班,目前在校学生41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3人,约占学校总人数的8%,包括回族、满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学校拥有一支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在职教师35名,其中高级教师1人,区级骨干教师1名,区级优秀青年教师3名,少数民族干部教师2名。不同民族的信仰、文化及生活习惯,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面对这样独特的情况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校长杨玉芹带领学校干部教师经过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达成了“大力发展民族团结教育,努力形成办学特色”的共识。以“多元一体,和谐与共”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核心,并确定了“依托民族校本课程,逐步使民族团结教育内涵化、课程化、特色化”的落实思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并使之常规化。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表现。”杨玉芹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以此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特色。”学校的竹竿舞和射箭两个项目已经成为学校品牌特色。竹竿舞在校园内广泛开展活动,使全校师生参与其中,并组建竹竿舞社团,代表学校参加市区级民族传统体育展示活动中,屡屡获奖。2011年由中央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阳光体育——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13年撰写出版了《民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一书及影像教材,并在全国出版发售。2014年竹竿舞社团代表学校参加了黑庄户学区“践行价值观,共圆中国梦”社团展演活动,获得了学区优秀社团称号。2015年棍棒杆的运动受邀参加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展示会。青年教师竹竿舞队参加朝阳区教委组织的第一届青年教师风采大赛获三等奖。学校2012年成立了校级射箭队,并于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承办了朝阳区中小学生射箭比赛。学校不断为学生搭建平台,带领学生走出去,参加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全国射箭比赛,让学生开阔视野,进一步了解射箭项目,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实践表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借助校园宣传阵地,结合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中,发挥社团优势,承办校园民族文化节。3月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4月民族经典主题读书节营造民族传统校园;5月民族体育节营造欢乐和谐的民族体育竞技氛围;6月儿童节,邀请伊斯兰协会主席与少先队员们共同欢度节日;9月民族运动会;10月合唱节用歌声向祖国母亲献礼。杨玉芹校长特别强调:每年5月定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月,先后组织开展了“了解多民族,热爱大家庭”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全校学生设计民族读书记录卡,制作民族常识卡片,参加民族知识竞赛;开展了“知我民族文化,爱我锦绣中华”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提升民族团结教育质量

  加强领导班子学习,重视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学校注重把民族团结教育列入学校培训与继续教育培训中。领导班子带头学习、认真贯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这个民族工作的第一职责,积极参加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民族团结教育共识——为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学校还把民族团结教育培训列入计划,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教师培训讲座和教学实践案例等课程。同时,学校还通过多种渠道对师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定期邀请市区级民委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开设“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等方面的讲座。经过培训,教师们的民族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涌现出一批有民族团结教育特色的教师。

  校长杨玉芹欣喜地告诉记者:在北京市“巨人杯”民族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2名教师分别获二、三等奖;在北京市“巨人杯”民族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1名教师获一等奖,3名教师获二等奖,6名教师获三等奖;在北京市“民实杯”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何丹、刘宝华、刘宇老师分获一、二、三等奖;在朝阳区基础教育优秀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评选中,刘尧老师撰写的《竹竿舞》教学设计获得三等奖;在朝阳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大赛中,学校录制的《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平等主题微视频获得二等奖等。

  丰富教育教学渠道,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内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充分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育德相结合,结合学校实际,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作为学科教材的补充、延伸和创新。学校通过教研组研讨的方式,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等学科中充分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制定课堂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各民族生动鲜活的文化气息,体验各民族丰富浓厚的文化内涵。

  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挖掘教师自身的特长,不断开发新的民族校本课程。先后开设了包括民族舞蹈、民族音乐赏析、民族鼓、民族剪纸艺术、布贴画、谷物贴画等民族艺术类校本课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民族技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手工艺,发展学校民族特色美育教育。开设了包括竹竿舞、棍棒杆、武术套路、抓坛子、打花棍、射箭等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社团、三点半课程时间进行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也提高了学校体质健康水平,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民族体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营造多元和谐文化氛围

  走进校园,立刻就能感到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活力:整洁有序的校园充满了书香气息;宽敞明亮的教室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走廊过道的星级班级展示牌彰显着学生们的智慧;经典美文潜移默化地激发着学生们的求知欲;平整干净的校园场地,雀跃着学生们活泼的身影;生机勃勃的鲜花绿树在微风中向师生点头致意……

  杨玉芹校长告诉记者:“我们将和、礼、知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作为学校培养师生的主线,始终贯穿学校的教育教学。”

  和,为和睦、和谐、合作。寓意为生生间、师生间、师师间、家校间相处和睦和谐,健康快乐的学习、工作、生活。生生间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生活,师师间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进步,家校间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礼,为礼仪、礼貌,明理。寓意为学生成长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快乐少年。教师成为知书达理有文化有素质的育人之师。家长成为能够作为学生典范的知礼,明礼的育人之长。

  知,为知识,求知。寓意为学生乐于求知,成为有知识的学生,教师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成为博学多才,知识底蕴丰厚的教育者。

  学校以“多元一体,和谐与共”的民族团结教育核心为引领,结合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常识等民族文化,凸显民族特色,实现多民族和谐共处,亲如一家。把校园内每一面墙合理利用,起到环境育人的功效。学校大门口建有“和谐文化”主题浮雕墙,倡导民族团结、文明和谐;多功能厅挂由五十六个民族人物剪纸画组成的中国地图,体现了56个民族一家亲的主题;学校操场建有民族体育知识长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师生们介绍民族体育知识,形成了浓厚的民族体育氛围;平房教室外布置了民族文化常识展,结合民族常识校本课程内容,向师生介绍各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美术教室外建有民族艺术作品展示区,校园处处具有民族气息,凝集“和谐”文化之内涵。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学习民族知识、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年来,万子营民族小学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才有了今天令人可喜的成绩。杨玉芹校长信心十足地表示:“今后学校将扎实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把学校建设成民族示范校,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晨报记者初小青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