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地理学团队:铁塔牌地学人

※发布时间:2018-8-9 4:27:0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在地理学界,有这样一支教师团队。它历史悠久,已走过95个春秋;它出身名门,由杰出的地学家冯景兰先生创立;它步伐坚韧,名家辈出;它脚踏实地,创始之初就扎根中原、立足全国、面向世界,围绕黄河开展教学科研;它紧贴现实,在国家发展和河南地方经济建设中,一直有它的身影……

  这支团队,就是被称为“铁塔牌地学人”的河南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他们,彰显着“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风采。

  说起河南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时光还要回溯到95年前。1923年,著名地学家冯景兰先生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他的目光锁定了中原,在当时的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创建了中原地区第一代地学专业。作为第一代“铁塔牌地学人”,冯景兰围绕黄河开展地理学科的科研和教学。这不仅影响了河南大学地理学科近百年的发展轨迹,更直接影响着这支团队的气质。从那时起,师者和学者的积淀,浸润着河南大学一代代“地学人”,成就了如今的河南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

  百年风云变幻,河南大学地理学科一直稳若磐石,始终有大师“传灯”。赵九章、冯景兰、张伯声、王之卓、严恺、李长傅等名师先贤曾在此学习或任教;李润田、孙九林、许靖华、王家耀等著名学者,老骥伏枥,依然在地理学科前沿兢兢业业;冯兆东、傅声雷、李小建、秦耀辰为代表的知名学者,呕心沥血,正在为学科发展开辟新天地。

  在95年的发展历程中,河南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根植中原大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了一流师资团队。

  如果说,是一代代河南大学地学人秉承黄河,培养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地学人才。那么,广开进贤之、广纳天下英才,则给这个团队输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鲜血液。国家杰青傅声雷,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冯兆东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先后加入了这支团队。这支极具包容力的团队,以其特有的文化,迅速地影响和感染了他们。“河南大学与规划学院对我的支持让我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决心竭尽全力地为地理学的稳扎稳打进步和挣得更高的学术席位而努力。”冯兆东教授说。

  这支教师团队老中青三代,无一例外,都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他们完美诠释了“好老师”的价值标准。

  敬业奉献,是团队发展的力量源泉。不久前,由河南大学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时空大数据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王家耀院长说:“我要把研究院做好,但我的时间不多了,就算我活到一百岁,也只能干十几年,我不能休息。”而“以院为家”,则是很多同事提起秦耀辰老师的第一反应。“印象中,秦老师办公室的灯在晚上八点前没有熄灭过。”这盏灯成了督促同事们学习的“航灯”。

  淡泊名利,是团队的气质。河南大学与规划学院的标本室里,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一万多件植物标本,每件标本的“前世”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王磐基老师的功劳。

  2003年夏,学院开设了标本室。然而,一万多件几代地理学者从全国各地采集回来的植物标本,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初,几经搬迁,有的甚至连标签也已丢失。此时,已退休多年的王老师默默做起了标本整理工作。每天,年过七旬的王老师定时来到标本室,重新鉴定每一件标本。查资料、做卡片、排序、做目录……如此单调烦琐的工作,他一做就是两年多。最后,他把一万两千余件植物标本整理出了百余页“馆存植物标本分类名录”。

  几十年来,团队围绕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和土壤生态地理学5大研究方向,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和“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秦耀辰带领的“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显著提升了地理信息学科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苗长虹和河南省特聘教授乔家君带领的人文-经济地理学方向,优势进一步凸显;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冯兆东和国家杰青傅声雷创建“林冠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野外控制试验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了自然地理学方向创建一流的力量。

  2017年,河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地理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学校发展进入双一流建设新时期,学院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进一步快速发展,上台阶、上层次、分步骤进入世界一流的艰巨任务,我们还有更多任务要做。”学院党委闫峻掷地有声。

  如今,这支由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杰出人才组成,具有国际化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相益互补的教师团队,紧抓新的机遇,传承创新,砥砺前行,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促进中原崛起,为中华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讯员宋永鹏)姓名缘分测试小游戏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