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湖北经济学院党委温兴生做客人民网谈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9-21 21:24:5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因商业发展而生、依商业教育而兴,湖北经济学院从张之洞倡办湖北商业中学堂至今已历经百年变迁。今日,湖北经济学院党委温兴生作客人民网,畅谈“张之洞与近代商科教育”,深入探讨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并在纪念前贤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办好商科教育,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商科人才。

  人民网:5月27日,湖北经济学院成功举办了“张之洞与近代商科教育” 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学术界、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请问贵校为什么要举办这次研讨会呢?

  温兴生:非常感谢您对我校的关注,也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更深入地分享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之所以隆重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我们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的:

  首先是张之洞与我校渊源深厚,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既是对张之洞的纪念,也是探寻我校的历史之根,启迪学校未来的发展之的。

  张之洞生于1837年,今年是他诞生180周年。他是清末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在湖北兴工业、劝农桑、治财政、练新军、办学堂,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以图“自强”“求富”。1949年后,毛在论及中国现代工业建设时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可见,张之洞在为湖北,乃至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做出的贡献之大。

  在张之洞施行的诸多“新政”之中,其兴学育才的主张和实践,作用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远。我们湖北经济学院的前身,即是1907年张之洞倡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这是一所参照西式学科知识分类,以培养近代商科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校。尽管后来由于时局动荡,校址几度迁移,校名也多番更改,比如辛亥后,改名为“湖北甲等商业学校”“湖北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等,但学校薪火相传,旨没变。解放后,学校先后更名为“湖北高级职业学校”“湖北商业专科学校”“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直到2002年合并组建为湖北经济学院,它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人才。因此,张之洞与湖北经济学院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对湖北经济学院办学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在湖北商业中学堂创办110周年之际,举办“张之洞与近代商科教育”学术研讨会,纪念和寻根的意义当然十分明显。

  2002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省计划干部管理学院三所在商科教育方面富有特色的湖北省属高校,合并组建了湖北经济学院。转眼间十五年过去了,这十余年间,全校上下合校合心,埋头实干,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三大跨越”,赢得了较高的社会美誉度。前行虽远,不忘初心,通过举办建校15周年庆典,尤其是举办“张之洞与近代商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以实现传承历史,,凝聚力量,再谱新篇的目的,也是我们的初衷。

  人民网:您讲得非常好,看来这场学术研讨会具有多重意义。那么,具体到对张之洞办学的纪念来说,我想再问您,他当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办商科教育的?

  温兴生:110年前张之洞倡办湖北商业中学堂时,正是中华民族深受列强,国家危亡存乎旦夕之际,甲午海战大败之后,继之八队联合侵华,一份《辛丑条约》,彻底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灭种的边缘。在此情形之下,不少有志之士,发愤图强,亟谋救亡图存之道。作为清末极具世界眼光的人物,张之洞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积极主张向学习,自强救国。当然,他的认识也经历过由学习军事技术到学习教育制度这么一个转变过程,而促成这个转变的内因,即是甲午海战中国大败。他认为中国之败,败在人才匮乏方面。他说:“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水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有炮台而不谙筑造攻守之法,有枪炮队而不知训练处理之方,则有船械与无船械等,故战人较战具为尤急。”因此,在他看来,兴学育才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因为救亡图存的前提是要自强,而“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大力兴办学校。他指出,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不易之理。

  他倡办商科教育,重视培育商科人才,首先在于他对商业的重视。列强何以国富民强呢?张之洞认为货畅其流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于是在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他力主设立商公所,鼓励经营商业;设立商务局,处理经贸事务;设立传审公廨,解决商务纠纷,为发展商业,营造。

  基于此,1893年他创办自强学堂时,即设立了与方言、算学、格物并立的商务门。十四年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和对商科人才需求的加大,以及他对商科教育认识的加深,设立专门的商业中学堂,也就不难理解的了。

  温兴生:好的。要谈张之洞的商科教育思想,先要了解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后来获清廷批准的《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对设立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学校做了具体规划。几年后,湖北省就是依照这个《章程》设立“商业中学堂”的。也就是说,湖北商业中学堂就是按照张之洞在《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的思想建立的,尽管这时候张之洞已上调京城了。

  那在《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和湖北商业中学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能看到张之洞的哪些商科教育思想呢?我想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合理设置学业课程。《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湖北商业中学堂招收年满13~15岁高小毕业生,攻读两年预科、三年本科,修业年限共计五年。本科的课程有商业地理、商业历史、外语、商业理财大意、商事法规、商业簿记、、日文、经济学、商事要项、商事实践等。这些课程基本覆盖了从事商科所需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完整。

  二是延聘优秀师资。学堂创办之初,教师不多,仅 37人,但师资来源却不容小看,主要有四个方面:1、日本籍教员;2、他早年派赴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3、督府开办的商业讲习所培训的人才;4、经心书院、两湖书院、方言学堂毕业的优秀学子。这些师资多有国际教育背景,特别是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海归)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不用说在当时远远超出其他洋务学堂的平均水平,即便放在今天的高校,也毫不逊色。

  三是教学方法。张之洞主张式教学,要求师生之间互相、探究。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认为“读书不贵多,贵真;过目不贵猛,贵有恒;不贵涉猎,贵深思;不贵议论,贵校勘;不贵强记,贵能解。”他还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他在理论学习时,“应设商业实践室”“宜添商品样子”,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渐进渐长。这与旧式教育方法大不一样。

  四是优待学生生活。对进入商业中学堂学习的学生,张之洞倍加爱护,主张要“酌改旧规,堂备火食,不令纳费,亦不更给膏火。用北宋国学积分之法,每月核其功课,分数多者酌予赏”,也即是不收取任何费用,而是给予充分的生活保障,功课优异者更加以赏。

  五是考虑学生的出。商科教育属于实业教育,张之洞非常重视人才的实用性,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出。在由他主持制定的《学务纲要》中,各实业学堂“意在使全国人民具有各种谋生之才智技艺,以为富国强民之本”,“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目标。

  温兴生:张之洞的办学理论和实践对我们今天办好高等教育,尤其是商科教育,起码留下了三个方面的遗产:

  一是除旧布新、敢为人先的开拓。数千年来,中国一直沿袭重农抑商思想,致使商业难发展,商人无地位。张之洞认识到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后,一扫人们轻视商业、贱待商人的念,将商业与农业、工业并列为社会三大行业,大力商业,扶持商业。这种思想是远在他的同时代的督抚之上的。他在1898年所写的《劝学篇》中发抒见解道:“石田千里,谓之无地;百万,谓之无民;不讲农工商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

  清末,从中央到地方,多数官员或昧于世界大势,只想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或明知时局危殆,只求自保,不愿作为,不敢作为。张之洞就像黄河里的一道,他没有尸位素餐,没有固步自封,没有畏葸,而是以敢做敢为的胆识和魄力,推动商业贸易,倡办商科教育,培育商业人才,在上了人们的固有思想和认识,在行动上为湖北乃至全国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十分难能可贵。

  二是放眼环宇、办学的国际视野。张之洞虽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大员,但洞明世界局势的眼光面向世界。尽管其思想观念不可能脱离封建的窠臼,他仍要求在新式学堂中“新旧兼学”“中学为体,为用”,但他能够在比较中认识到“中学”的不足,进而虚心向“”学习,主张“凡东西洋立学之法,用人之法,小异而大同,吾将以为学式”,这却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做得到的。前面我们提到过,湖北商业中学堂办学期间,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延聘,都带有极强的国际视野,具有国际水准,以师资而言,湖北商业中学堂第一任校监(即校长)杨汝梅就是代表人物。他留学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八年,是近代中计界的领军人物,后来在我计帐薄学说研究及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制度设立方面都颇有建树。由此可以略窥湖北商业中学堂初创时期办学水平之高。

  三是经世致用、专注实学的办学。作为一个从旧式教育走出来的大儒,张之洞深知科举制培养出来的读书人空讲,奢谈义理,学问疏阔,无补于国家危亡。他认为不讲实学,等于无学。于是,倡创办湖北商业中学堂时,他以“课实”的态度,事先在《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拟定了一系列实用课程。他所主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切实有效,总之都体现了“专注实学,学以致用”的教育。

  人民网:关于张之洞的商科教育思想,以及它的遗产,您概括得非常精炼,那么,湖北经济学院是怎样继承这些思想和遗产呢?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温兴生:好的,我多说一点。在百余年的办学传统中,这些遗产就像基因一样,深深根植于我们校园的血脉之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仅是继承,更在光大发扬。具体来说:

  第一,学校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开拓没有变。湖北经济学院建校之初,三个校区,空间狭隘,条件简陋,“黄牌高悬”。在此情况下,全校上下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机遇,发扬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不等不靠,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标准地建设了占地2000余亩的现代化校园,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实现高水平财经类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了的基础,湖北省委省因此誉之为“经院现象”。此后十余年间,学校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实现了从本科教学到招录研究生及与他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华丽转身,取得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三大跨越”,谱写了一曲的创新之歌、创业之歌与奋斗之歌。

  第二,学校主要以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没有变。目前在我们所举办的近60个本科专业中,经济管理类或与此相关的专业占有主体地位。

  第三,前面提到,张之洞在办学的时候,常注重师资水平的,他当时聘请的师资多有国际学养背景。我们在师资建设方面也人才强校战略,在培养校内优秀人才的同时,还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招揽八方英才。仅最近五年,就柔性引进了国内外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6人,其中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2人,“楚天学者”高层次教授21人,还引进全职籍教师32人。对台引智工作得到了中央高度肯定,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予学校“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称号。教师的国际化进程也不断推进。学校每年都选派一批教师出国出境访学,同时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学校与国外的合作办学也卓有成效,先后与法、英、美、澳、新、德、俄等十多个国家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有着实质性的合作,并分别在法勒诺布尔大学、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开办有孔子学院,留学生教育也正顺利开展。可以说,今天的湖北经济学院正以世界的眼光来打量自身的现实站位,正与世界发展的脉搏一同跳动。

  第四,重视学有所用,这既是湖北商业中学堂的办学,也是湖北经济学院的教学传统。十五年来,学校以“两有三实”——有理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实干——为导向,贴近社会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断打造应用型育人特色,在校生在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特色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多受好评,受到《》等诸多主流的宣传报道。据统计,仅湖北经济学院组建以来,我们就向社会输送了12.3万合格实用人才,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各展才能,许多人成为行业中坚力量,一些人更成为领军人物。

  这种实学还表现在学校的科学研究以服务全省、实用有效的追求上。十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脚下的这片沃土,把服务带给荆楚,把才华献给湖北,根据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针对性研究,先后在“中南协作金融生态圈研究”“湖北地方财政制度创新研究”“湖北水资源研究”“湖北现代物流中心区建设研究”“湖北低碳经济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其中的几十项被中央和省委省主要领导签批,直接为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律,进入的规划和决策。不仅如此,一批培养“两有三实”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学科和平台也在全省高校中脱颖而出。近五年来,学校的现代服务业学科群被评为省级优秀特色学科群,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楚天学者”设岗学科达到14个。金融、会计等传统学科稳步发展,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及商业应用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迅速。科研平台建设同样令人瞩目,目前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1个,省级研究平台13个,与省部门合作共建科研平台13个,,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日渐增强。

  人民网:湖北经济学院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着实令人瞩目。最后,还请您谈谈,湖北经济学院今后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思是什么?

  温兴生:您提的这个问题正是我们在做好当前各方面工作时,时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今后的战略构想是什么呢?百余年前张之洞的商科教育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留下的遗产,组建十五年来学校建设取得的成就给我们打下的基础,这些是我们规划战略构想的前提,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类大学则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长期奋斗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需求导向。学校的发展将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习总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要“,为中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服务,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家、社会对学校办学的需求、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以更大的决心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同时协同创新径。创新引领发展,协同开创未来。我们要着力制约创新的各种观念和体制障碍,大力支持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各种探索和实践,让创新贯穿于学校一切工作,让创新成为驱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强大引擎。我们要继续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科研互促共融、教学管理服务协同配合、国际国内办学资源互通共享,吸纳、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发展。

  还要人才强校战略。我们要以更大的魄力、更广的胸怀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重在培育,大力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继续引进港澳台优秀人才,着力培育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建设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着力补齐短板、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并且走特色兴校方针。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力。我们要继续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差异化发展之,从办学历史、比较优势中凝练特色,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中培育特色,不断强化“办湖北的经济学院”的定位特色、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面向特色、经管为主的学科专业特色、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的科研特色,以及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用、实干“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让“特色”彰显价值、绽放精彩、成就未来。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