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路线> 文章内容

文化冲突路线图:大理-丽江-香格里拉

※发布时间:2017-10-12 14:24:3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历史上,纳西民族很善于吸纳周边各个民族的优点,纳西族是个“能把大山吞下,也不觉得胀,几千个砍手也砍不死”的民族,但是近几十年来,这片区域却相对封闭,与城市文明和外来文化有着相当的距离。

  最近7年丽江的旅游经济发展很快,纳西文化再次与各种外来文化,尤其是现代文化相遇,乍然间,这种沟通就变得有相当障碍。

  过去的古城并没有意识到进入的问题,四川、浙江、福建的商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嬉皮、雅皮,红头发、绿头发的“文化人”,都一下子拥入古城并且沉积下来,在短时期内形成了复杂而怪异的社会文化生态。

  一直以来,纳西人有自己的原始的深厚的哲学,因此表现出来的对外来文化的就显得更为激烈,这是纳西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一种反应。

  小资业主和投资商,有多少人来到这里后真正花时间去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用心思去体味纳西人的情感?研究分析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这片土地的关系?

  如果用、文明的观念来看,我们闯入别人的家,人家不喜欢,我们是不是应该尊重他们,不要干扰他们的生活?

  现在满眼看到的是外面涌进来的旅游产品:文化的复制品、纳西文化低级的复制等等。这样复杂的文化结构,对于一个文化遗产地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原本封闭的文化元素因为人才和资金的关系相对处于劣势,它有足够的能力来对抗外面那些已经成熟开发的产品吗?如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失去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变成一个旅游商业的大超市,古城又有多少意义呢?还有人付昂贵的机票吗?

  现在丽江要面对的,正是大理在几年前遇到的问题。而今天,刚刚开发的香格里拉也出现了一些类似问题的端倪:旅游途中处处可见假玉石、假古董和大量仿古文物。当地还没有来得及清理整顿这些假东西。好在因为高原气候以及藏文化的深厚强大,暂时还没有文化被湮没的,丽江地方的努力应该得到更多的理解。

  可以说,丽江现在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了缓解压力,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要求,保住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桂冠。尽管方法可以商榷,但都是一种出于良好愿望的努力,是在原有的文化体系中能想到的最好的出路。丽江的地方实际上很,它很像是穿着不合脚的鞋,现在却被要求着大步流星。

  大理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冲突。它一直在争取申报世界遗产,至今还没放弃。这也许恰恰使得地方一直很注意汇集各方面的力量,从而搭建了一个层面比较丰富的信息管网。

  1990年代大理古镇也出台过不少类似的,比如说桌子不能摆外边,雨棚要收起来,导致经营者和地方管理部门的矛盾冲突。经营者们联合起来关门,同时把意见反映到更高一级那里,最后使得部门出面和经营者共同开会协商。大家坐在会议室里,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接受了这样的文化观:一个古城不仅仅是个建筑群,如果没有人文的、生命活跃的迹象,不能给人提供生活的感觉,就会失去魅力。摆在外面的桌子和太阳伞正是情趣生活的一个符号。

  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这种不协调会不断地冒出来。1996年、2000年都有过比较大的争议,但是反复沟通以后都达成了协议。这次时期,生意冷清,有15%的经营户提出减税50%的要求,结果方面就同意给100%的经营户减税。的政策和态度就是双方不断协调的结果。

  也许跟《五朵金花》也有关系,较长时间的开发使得大理的文化更为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有白族学会等民间组织和学术团体,都很活跃,来自各个阶层的有价值的都可及时反映到决策中。

  相比而言,丽江的社会结构层面过于单薄,虽然有不少民间团体和科学组织,但都停留在获得允许开展研究工作的层面上,不能与管理部门和决策层对话沟通。这种听不到底层的合理和要求的社会结构是不合理的,也很脆弱。再好的政策,没有广泛的支持理解,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更坏的可能是,如果行为出现偏差,谁来提醒纠正?

  最为现实的困境是,没有多样的意见参与,政策的制定就难免僵硬,损害或遗漏某些群体的利益,造成社会力量的分离。

  在丽江的发展史上,除了一些知名学者和官员以外,很多外地经营者都在做贡献,包括建网站、组织民间探险活动、参与科学研究等工作,他们演了很多戏,但丰富的节目没有赢得任何励。实际上,他们带来了“文化”,也带来了投资,正是他们的投资使当地人也成为了“小资”和“中产”。

  我个人的是,一要依靠科学,二要讲求法律。要公开、透明地传递信息,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让每个人参与和支持遗产。遗产是丽江的,也是中国的,应该让这个文化大家庭中的每个人来关心它。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