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老虎克星来啦!

※发布时间:2016-4-28 18:37:4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地老虎是属夜蛾科。世界约2万种,中国约1600种。成虫口器发达,多食性作物害虫。种类很多,农业作物造成危害的有10余种,是农业病虫害障碍中真正的大老虎。那么如何有效的消灭它,从而减少其对农业的危害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 17 - 23mm 、翅展 40 - 54mm

  。头、背面暗褐色,足褐色,前足胫、跗节外缘灰褐色,中后足各节末端有灰褐色环纹。前翅褐色,前缘区黑褐色,外缘以内多暗褐色;基线浅褐色,黑色波浪形内横线双线,黑色环纹内一圆灰斑,肾状纹黑色具黑边、其外中部一楔形黑纹伸至外横线,中横线暗褐色波浪形,双线波浪形外横线褐色,不规则锯齿形亚外缘线灰色、其内缘在中脉间有三个尖齿,亚外缘线与外横线间在各脉上有小黑点,外缘线黑色,外横线与亚外缘线间淡褐色,亚外缘线以外黑褐色。后翅灰白色,纵脉及缘线褐色,腹部背面灰色。

  卵: 馒头形,直径约0.5mm 、高约0.3mm ,具纵横隆线。初产乳白色,渐变,孵化前卵一顶端具黑点。 幼虫: 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37 -

  50mm 、宽5 - 6mm

  。头部褐色,具黑褐色不规则网纹;体灰褐至暗褐色,体表粗糙、布大小不一而彼此分离的颗粒,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黄褐色臀板上具两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胸足与腹足黄褐色。蛹:

  体长 18 - 24mm 、宽 6 - 7.5mm ,赤褐有光。口器与翅芽末端相齐,均伸达第四腹节后缘。腹部第4 -

  7节背面前缘中央深褐色,且有粗大的刻点,两侧的细小刻点延伸至气门附近,第5 - 7节腹面前缘也有细小刻点;腹末端具短臀棘一对。

  然后看看它的生活习性。

  成虫的活动性和温度有关,在春季夜间气温达8 ℃ 以上时即有成虫出现,但10 ℃

  以上时数量较多、活动愈强;具有远距离南北迁飞习性,春季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迁飞,秋季则沿着相反方向飞回南方;微风有助于其扩散,风力在四

  级以上时很少活动;对普通灯光趋性不强、对黑光灯极为,有强烈的趋化性,特别喜欢酸、甜、酒味和泡桐叶。成虫的产卵量和卵期在各地有所不同,卵期随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高低不同所致。幼虫的危害习性表现为,1

  - 2 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取食 危害 ; 3

  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受到惊扰即卷缩成团,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从地面将幼苗植株咬断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和叶片及生长点,食物不足或寻找越冬场所时,有迁移现象。

  接下来看看它是如何农作物的。

  幼虫将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北方的越冬虫态和地点至今不明,据推测,春季虫源可能是迁飞而来。第一代幼虫是危害的严重期,也是防治的重点期。成虫白天栖息在杂草、土堆等荫蔽处,夜间活动,趋化性强,喜食甜酸味汁液,对黑光灯也有明显趋性,在叶背、土块、草棒上产卵,在草类多、温暖、潮湿、杂草丛生的地方,虫头基数多。幼虫夜间危害,白天栖在幼苗附近土表下面,有假死性。

  了解了地老虎,问题来了,如何有效防治这种病害呢?

  用含有杀虫剂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能够有效防治地老虎。 诱杀。配制糖醋液诱杀成虫 ;某些发酵变酸的食物诱杀成虫

  ;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菜苗定植前,选择地老虎喜食的灰菜 等杂草堆放诱集地老虎幼虫,然后人工捕捉,或拌入药剂毒杀 ;用性诱剂防治小地老虎

  。早春清除菜田及周围杂草,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清晨在被害苗株的周围,找到潜伏的幼虫,每天捉拿,10~15天。 配制诱饵,播种后即在行间或株间进行撒施。

  化学防治: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喷洒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此外,也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水适量喷拌在150千克细土上撒施。也可用2.5%敌百虫粉,每亩5~2千克拌细土10千克撒在菜株心叶里。也可用5%毒?辛颗粒剂2千克或3%毒死蜱颗粒剂4千克进行撒施或沟施。虫龄较大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5.7%氟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虱螨脲乳油1000倍液、2.5%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倍液灌杀有效。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