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二者的关系辨识

※发布时间:2018-10-2 5:24:3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完成二者的统一是关系到民族和谐、国家安定的大事。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二者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有利于凝聚各族群众的共识与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谈民族认同,离不开对“民族”概念的界定。关于“民族”的概念,我国最早沿用的是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定义,即以那些拥有同样的语言、文化、地域、经济生活以及心理素质等要素来鉴定民族。中国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民族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民族”的概念界定如下:“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教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基于我国民族现实的客观特点,全新概括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在我国的语境中,“民族”的含义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我国的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他们有共同的历史起源,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交流上统一规范,且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而存在。王学兵和范冰冰中华民族既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消失的民族,还包括当代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以及没有居住在中国疆域里的华侨、华人。二是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个民族,即现有的56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自己独有的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56个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在相互交往交流的过程中,承认民族的独有性质,共同促进民族交融,从而实现民族平等、繁荣、团结的目的。

  笔者这里所谈民族认同中的“民族”,就是指那些以具有相同的血缘、以共同的祖先意识为根本,在经历过一样的历史过程后,从而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质的一类人群,即中华民族内部各个民族本身,而不是指中华民族的统一体。

  学术界普遍认为,民族认同是在后天的民族互动中形成的,如果不与其他民族接触,则不会产生这样的认同意识。如费孝通认为,同一民族的人群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在与外族接触时才产生民族认同感。这是一种区分“我族”与“他族”的心理认识。还有学者从个人认知的角度给出“民族认同”的定义,认为这是一种个体对“我族”的归属认知,而有的学者则从民族之间的情感出发,认为相互之间认可的为同一民族。

  不难看出,民族认同是一个与情感、认识有关的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从自在无意识的状态到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有所认识并主动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之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本民族的归属意识,这就是笔者要谈的民族认同。

  针对“国家认同”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看“怎么认同”,即通过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定义。在明确自己所属国并逐渐认识这个国家的心理过程中,人们逐渐对国家产生认同、热爱之情,从而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支持与依赖。另一种是看“认同什么”,由于“国家”的概念在社会文化层面包括领土、主权以及人口等要素,在制度层面则包括国家政体、机构等要素,所以“国家认同”的内容包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国家主权等相关内容。

  20世纪70年代,学领域首次引入“国家认同”的概念。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具有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这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在以后的生活中,人们会逐渐形成对所属国家历史、文化、主权以及等的认同。也就是说,国家在确认自己的归属国以后,国家认同感随着分享其所属国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等过程产生,表现为认可和服从所属国的法律、制度、领导人等权威要素,并产生出依附于这个国家的归属感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在将个人利益与自己所属民族的利益自愿地归属于国家的时候,体现出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依恋之情。

  国家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依靠“国家认同”这种公识,它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只有个人认可其所属国家的身份,与之保持密切联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自觉地关心国家的利益,才会在外来列强对国家领土、主权进行侵略时勇于捍卫国家的主权和保持领土的完整,才会在和平时期自觉履行所属国家赋予的相应义务。

  除了前述认同主体、认同内容外,认同程度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所在。的国家认同程度取决于对国家的期待程度与国家对这种期待的满足程度。

  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一般认为,二者相互区别,但均不可存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但“这种联系到底是怎样的?是相互促进的还是相互削弱的?”仍然是学术界存在的焦点问题,至今还没有取得统一认识。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并对二者关系进行讨论。

  1.认同的对象不同。民族认同的对象,一方面指的是一个人群共同体,他们具有一致的血缘意识和祖先意识,并且经历了共同的历史且拥有共同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指一个族类共同体在文化、语言、历史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一个共同体,包括领土、主权、人口等组成因素,其对所属内部具有普遍约束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的主权性,不允许任何其他国家以任何理由对其进行。国家内部可以通过移民注销国民身份,改变自己的国籍,归属于其他国家。而民族不具有意义,它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生活在同一地域、具有相同血缘关系、共同的文化习俗的命运共同体,更多体现了文化方面的特点,其内部的民族身份是与生俱来的。

  2.认同的基础不同。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是彼此亲近的血缘、共同的历史起源、语言文化、教等社会文化传统。由于人类与生倶来的民族身份,使得民族认同在时间上具有优先权,并在忠诚度方面表现出对本民族较其他民族更为强烈的感情。这种认同感,以共同团结在一起为追求目标,因具有共同的血缘基础,这使得在表达时方式较为强烈。它可以成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推动力,也可能导致阻碍国家发展、国家主权的不利因素产生。国家认同是在一个人出生时以法律的形式被赋予身份以后,所产生的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包括两方面的情感:一方面是指对其所归属的共同体,即国家的认可之情;另一方面,是指对自己归属国家的期待之情。国家认同是现今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集体认同,在法律意义层面上表现出优越性。国家认同的产生有两个基础:一种是以血缘和历史记忆作为连接基础,一种是通过在与他人共享某一公共领域以及在日常生活交往、人际互动过程中形成。

  3.维系认同的方式不同。民族认同的维系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作为一种文化认同,其本身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基于的文化传统、民族、民族语言等方面具有共同的部分,从而之间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本民族的文化魅力会带来归属感和自豪感。国家认同作为一种认同,它的形成一般通过以下国家行为来实现:教育的实行,法律、政策的制定等一系列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活动。执行这些的行为主体是明确的,通常是由维系国家的治理者——来作为。国家要想赢得所属的认可,让所属以国家为傲,并对其产生依赖感,主要是通过增强自身实力和,并通过实现的地位、福利保障来达到的。

  1.两种认同相互彼此制约,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具体而言,国家认同对民族认同存在性,增强国家认同就会削弱民族认同。反过来,民族认同又对国家认同产生制约,对其有消解作用。

  2.由于认同方式的不同,容易导致二者之间出现冲突。民族认同强调的是独特性,力求保持、呈现本民族独有的社会、文化等特性,其他民族的不同特性,防止被其他民族文化所甚至。而国家认同需要用更包容的态度,整合多元,弥补差异,从而使各民族共同的性质得以充分体现,最终实现国家共同体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保持出现困难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就容易发生冲突。

  3.两种认同在不同民族内部呈现出的矛盾程度有所不同。一个国家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民族更容易完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融合,而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则较难将二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果造成一方与另一方相,二者出现分流。具体表现为由于经济发展不均等,而形成的对国家、经济方面的不认同,从而导致对国家的不认同。同样的矛盾也表现在文化领域。有学者指出,文化弱势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独特性,会竭力抵制主流文化,避免被优势民族所,这样就使其更加深了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从而、淡化国家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冲突性,一部分学者认为现代多民族国家正经历着“去中心化”的巨大挑战,即国家内部各民族产生了对国家认同的疏离意识,而对本民族认同意识明显增强。这样的认同意识将可能产生对国家的,所以有必要强调国家认同,淡化民族认同。这种观点甚至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国家认同包含了更大范围的认同,可以涵盖民族认同。

  笔者认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冲突,但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统一性,主要表现为:

  1.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其最终目标是达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而民族的现实存在条件是绝对不能离开国家而存在。而民族认同作为个体最原始的认同情感,国家认同的形成,需要借助它的力量。换句话说,由于民族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但部分离不开整体,最终需归依于整体,因此国家认同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也将最终成为民族认同的归宿。民族认同的向心力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的凝聚力。民族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单位,其内部如果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这必然与积极的民族认同分不开。民族认同的最终目标是上升到国家认同,或保持强烈的国家认同和适当程度的民族认同。

  2.两种认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民族认同侧重文化性,而主权、制度等是国家认同常涉及到的,属认同,具有“”要素;另一方面,民族认同作为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而国家认同具有弥合差异的认知能力。两种认同互相补充,有助于二者达成共识,完成统一。同时,正是由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所以个体可以同时具有这两种认同,只是侧重点不同。只要处理得当,排除恶意的民族主义和主义思想,民族认同并不阻碍国家认同的产生,反而会有利于国家认同的产生,并凝聚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正能量”。

  总之,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兼具矛盾性与统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升级和。而如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这种,并有计划、有目标地引导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实践中的融合与统一,是关系到民族和谐、国家安定的大事,也是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