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菜场经济学》读书摘要

※发布时间:2017-6-17 12:34:2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货币印出来之后,通过搞基建,货币流入了各行各业的私人之手,私人的货币一般不会涌到菜市场的,因为,你吃不了几吨大米和蔬菜,涨一点儿也就这样了。那么,私人的货币会涌到哪里?楼市!

  这就是2015年之后三年的货币径:央行印钞,买下破地方的楼市当作保障房,二线以下城市的各包工头、开发商,拿到钱后涌入京沪,继续买楼炒地皮。京沪的漂亮公寓,已经和工薪族无关了,就是个财富凭证,类似于大额存单,可抵押贷款。京沪楼市变房产银行,房产中介就是储蓄所,吸引全国富人来存款。目前的货币政策,貌似有利于农民增收,实际是彻底断绝了农民进入大城市的可能性,原因是房价不断地增长。农民增收的第一发动机是工地贴砖,货币持续印,工地持续建,票子越来越泛滥,最后去了京沪楼市,引发房价上涨。例如,2014年老爹在工地赚了10万元,儿子在上海买房就要多付50万元,年复一年,城里儿子了。现在没有面面俱到、皆大欢喜的货币政策,只有偏向哪个人群的货币政策。印,异地就业的大学生买不起房子;不印,建筑工地农民工增收无望。

  当时经济界有个共识,美国经济危机一般是两到三年就康复,当时中国出口大面积关停,农民工回乡,导致农民增收无望,于是推出4万亿,集中在最适合无技能农民工就业的基建领域。但三年后,世界经济没有大的好转,欧洲又上演债务危机,当时距离换届还有一年,只好继续印,导致2012年~2013年房价暴涨。4万亿造成了房地产极度兴旺,傻大粗黑的砖头水泥钢铁玻璃,对低端的陆运和水运的需求极其巨大。2010年后,带动了造船业和汽车业销售热,层层拉动,百业兴旺。才三年,4万亿就没了,大批农民小老板借钱贷款买的车和船,怎么办?他们是绝对会死硬到底的。于是,你罚超载,我就喝农药,互相恶搞。十年事情,三年做完,导致物资需求和人工需求,一晚上暴增三倍,所有和基建相关的行业,红得发烫,于是无穷无尽地投资跟进,产能进一步过剩。而其他行业则人工成本激增,雪上加霜。比如钢铁企业的悲剧就是4万亿造成的。2008年钢铁企业已经出现过剩现象了,但是4万亿一来,钢铁居然成为最紧俏的物资,福建钢铁老板成为上海滩新贵,银行追着给他们贷款,钢材销售超级火爆,各行各业火速大规模新建钢铁产能,满足市场需求。煤炭行业也由于炼钢和化工材料,急剧发财。如果现在说不印了,那么大批产能投资就打水漂了。农民工工资怎么办?他们的工资水平是完全建立在“印”和“铁”的基础上的。为啥不能勒紧裤带,苦个几年,缓一缓?还真不能。因为自行车要是不能前行,就要倒。一旦穷了,白领贷款怎么办?要不要下降?那些楼市富豪要不要给他检查一下?当家人的水平,是不是要讨论一下?都是问题啊。现在,谁要是以经济危机为理由,让农民工收入下降,那是不好办哦!

  4万亿让制造业老板开始为难,财富重新分配。最大赢家是第一批拿到钞票的人,小赢家是农民工,小输家是只有单套房的白领,最倒霉的是实体老板。4万亿的时候,在西部农村的某熟人,老家出现开发热。他是小包工头,赚了些小钱。当地各种开发规划像厕所纸一样满天飞,他脑子一热,家族凑资+银行贷款,花260万元买了两个大型建工设备,准备发财。最初做了几单,根本拿不到工程款,再做还要垫钱进去,他不敢做了。现在机器被就地查封,闲置生锈,很惨。这场4万亿信贷盛宴,谁吃亏了?城市普通人的存款。某熟人在1999年有15万元,9.5万元买了浦东内环线万元准备养老。现在小房子的到手价160万,而剩下的5万元彻底不值钱了。这些年,城市平民的存款被悄悄地贬值了。巧的是,2008年前,农民存款极少,老板还常常借钱。白领悲壮!大部分80后算是被4万亿彻底打晕了。大学生本来以为,进,闯上海,好好干,买套房,抱上土肥圆,扎根大上海。眼看即将梦想成线万亿。然后,就是现在这个状态。总之,热爱4万亿的人,一是几亿农民工,二是房产商和房东,三是银行,四是建材相关部门。承担成本的是:城市家庭的存款毛了,京沪和大城市的外地大学生永远买不起房子了,小企业因为成本过高倒闭。反正,有人欢喜有人愁。

  现在的货币问题,已成“围城之势”。美国不停地向城里灌水,我们不停加高城墙。如果搞个排水渠,老美就会顺着排水渠摸进来。不开排水渠,我们的城墙也不可能永远筑高,搞不好,就会“水淹七军”。但是,货币放水容易,抽水难。走到今天,出口下降,内需不振,产能过剩、污染,只有房地产了。问题是,最后的王牌,开局就打出来,以后怎么办?这张牌,打出来是肯定的,但是现在打出来,后面的那把烂牌,就任人宰割了。人们已经养成每年外汇净流入、人民币大增、房子涨价、实业不值钱的惯性思维了。现在,如果有人说房价会降低,那么清洁工大妈都会哈哈大笑。一旦热钱外流,人民币减少,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中国经济无休止印钞,有个重要原因是美元外汇通过真正的贸易持续涌入,欧美老百姓付钱后,老板买房炒房,员工吃喝拉撒,各种需求应运而生,互相正反馈,创造了无穷无尽的需求。现在,外贸迅速提高成本后,欧美买得少了,转到东南亚了,只有印钞搞基建,创造虚拟需求,否则就是大失业。

  中国经济的第一个动力是外贸,如今中国人主动放弃了大量简单劳动产品的出口和生产,转向高工资的产品,是因为劳动力都被基建工地吸走了。那么只有两条可以选:一是继续印钞,无止境地搞基建,以维持就业,但市民存款缩水了;二是少印钞,减少基建,但会出现大批的失业返乡农民工。所以,印钞,就是放弃制造业,不印,就是放弃就业率。

  如果经济大萧条,大批白领、小老板破产,卖房卖地还贷款。那时候,中介最发财。而农民最盼望印钞,一是近两年自己建房或县城买房,儿子结婚,几乎没啥存款了,货币贬值和他们无关;二是印钞模式直接带来建筑工地大繁荣,是农民工的强项;三是精细化工业,对习惯了垒鸡窝、差不多就行的农民太难了,他们干不了。结论:印不印是利益选择,不印有利于城市大学生,印有利于农民工。

  还房贷的小白领们也热切盼望印,一是家无现金,不怕贬值;二是还贷压力大,印钞有利于加工资,这些年工资乱涨,都是印钞的功劳;三是担心失业,印了,需求大增,就不会迅速失业了;四是手里的房子会加速涨价,心里美滋滋的。

  如今的实体经济虽然很萧条,但是失业数据的压力不大。大学生刚刚毕业,也不好意思去领取失业金,农民工去建筑工地及上下供应链赚大钱,房子建好后,炒房客一买入,农民嫂去当月嫂、保姆、保洁,城市失业男去做保安,失业大妈去超市、小店,一片和谐。所以说,一印解千愁,不印都失业。

  那么今后货币会怎么发展?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增收……平衡下来的最大可能情况是——印。形势好,少印一点儿,这叫调结构;形势不好,多印一点儿,这叫稳增长。本质是经济质量不能提供各方面都满意的经济效益,但是哪个方面的钱也不能少,这就只好往稀饭里面加水了。

  农民工工资就是印钞大基建抬起来的,农民工工资和M2走势完全一致。大基建的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大,今天在湖南,明年在,城市居民不可能这么跑来跑去,同时工地比较脏和累,于是农民工工资就一飞冲天。我们如果不印了,不搞大基建了,一年之内,这些技能单一、极高的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资会急速下降。农民工是不会轻易的。但是继续印,那是无休无止了

  印钞的效果,只不过是把城市工薪族的存款毛了,然后匀一部分给农民工回乡建房。城市反哺农村,就是这么个事。归根结底一句话,农民工不垮,农二代大学生必垮。全世界哪里也不可能承受九亿农民,年薪一万美元,还觉得工资低了。所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劳动法带来的加工资,房地产暴利分一部分给农民工的高工资+拆迁款,农二代大学生退出劳动力市场。现在最傻眼的人群就是进北上广的农二代,一方面,大印钞给上一代农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增长(相比二十年前),使农二代在青少年期间享受较高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一旦进城,就要承担大印钞带来的高房价,痛苦不堪。于是农二代希望,只要大印钞的好处,不要大印钞的痛苦,高房价,人格了。

  但在金银本位的情况下,要先把金银在城市收缴上来,再拨付到农村,难度太大。现在简单了,直接印票子,悄悄地搞。房地产的核心是对冲印钞,起到了保值作用。富人的思维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不要以为,楼市调控了,房地产就要跌了。只要印刷机不停,房地产就是保值工具。不要急,有些人比你更急。

  原来的想法是,通过印钞,劫富济贫。富人钱多,让富人的钱贬值,通过基建给农民工发工资,“以工代赈”,但是富人也聪明,把钱换成房子了。穷人没啥钱,你涨价,我就要涨工资,反正总要过下去的。结果,通货膨胀最倒霉的是中产阶级,买房子钱不够,也就是8000元月薪了,再想涨工资,哪个公司也请不起你了,只好看着30万元的存款在银行里慢慢毛了,毫无办法,买股票,那就是直接给你打六折。人们疯狂买房,说穿了,是对人民币没有稳定预期。存房不存钱。普通老百姓买几套房,你可以说跟风,很多有钱人买房,就不能说他们了吧,都是聪明人啊。

  农民工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大量印钞,拉动低端就业,退休职工存款毛了的基础上。我估计还可以再印五年,之后就不好说了。城里人存款很快也会枯竭了,那时候光棍对光棍,不一定谁幸福了

  其实,现在有贷款的人,最希望货币彻底毛了,如果货币真变成废纸了,你就可以到大街上捡点废儿纸,就把房贷给还清了,房子真的就彻底归你了。你可能是失业了,但也无所谓,工作本来就是为了还房贷。这时候,谁最划算呢?在京沪的小盆友!我们2000年买房的人,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房子就像是白送的一样。所以,印钞也是得的事情。只是如此下去,只有30万~50万存款的城市年轻人,搞得娶不上老婆,买不起房子,票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毛了。最后的办法是,人民币向台币、日元的面值靠拢。最后的大结局:一是继续印钞,以后小区保安的月工资5万元,青菜50元一斤;二是停止印钞,房价暴跌,大部分白领破产。我判断是前者。所以使劲买入吧,否则就是一堆废纸,想想十年前的人民币购买力,我先去哭一会儿。

  欧洲币值稳定,尽可能不印少印,所以出现了高失业和经济下滑,房价也比较稳定。美联储是央行的指挥棒,我们不搞市场汇率,而是搞控制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是基本锁定的模式,于是,美联储多印,我们就多印,美联储少印了,我们也就少印了,否则汇率就守不住了。

  那为什么美元、欧元都可以印?因为这两个货币是全世界流通的硬通货,他们印了,是摊到全世界的物价水平上。人民币只能在国内水涨船高,出国了人民币是没用的。美元在非洲小镇也管用,人民币做不到。美国卡准了人民币的命脉。美联储控制美元汇率,人民币印钞越多,你的出口价格越高,到最后你自己也受不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陷入两难。一是放开,把资本外逃的闸门彻底打开;二是不放开,那么美国人民币无休止升值,直至出口结束;三是既不放开,又要出口,须大力中小企业竞争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原因是涌入的美元太多了,美国施压,银行也考虑国内M2不能过分膨胀,只好升值了。欧美是降息,中国因为房价涨、物价涨,可能升息,这又加大了息差套利盘,出口真惨了。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企业打击也大,比如今天进口了1万美元的电线万元人民币,电线还在仓库里面,人民币升值了,你原来的东西就只需要6.2万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了,未卖先亏,直接悲剧。美国印了大量美元,但不在美国国内流通,拿美元到中国买东西,进口中国的便宜物资,平抑美国物价。中国出口,国内物资和劳动力越来越少,由于外汇不流通,换民币后,人民币在国内越来越多。东西少,票子多,物价涨,加息又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推高物价。票子毛了,大家买房保值,推高房价。

  中国经济结构需要调整,最大原因是资本只进不出。在日本,安倍大印钞,日元贬值,CPI、利率接近于0,但日本物价不涨,投资不增加。为什么?因为日元是国际货币,跑到高收益国家去套利了。现在全球利率高、汇率强、房价猛涨的国家是最适合日元的,是谁呢?大家都知道。日元进来后换成了人民币,人民币是内部货币,出不去,于是高压锅越烧越热,不好受。美元也是这样。

  人民币这个高压锅,由于低利率货币绵延不断地持续高压涌入,越烧越热,必须放出点水蒸气降压。但是谁也不敢放,一旦放个口,大资本、大民企、高利贷和炒房客呼的一下全跑了,留下一大堆高贷款的房子,厂也不开了,一地鸡毛。内地M2超过美国了,火越烧越旺,容器压力越来越高,找不到口。放开资本输出,让富人带着美元去美国买别墅,很快汇率就平稳了。现在通过印钞接盘QE,硬吃下去,人民币泛滥,涌向楼市,房价和租金暴涨,实体经济陷入高成本泥潭,买单个普通番茄3~4元。如果欧美日韩继续印钞,加大货币投放,那么人民币政策只能守住一样,房价或者出口,二选一。除非玩数字游戏,。

  由于资本管制,中国人手里的美元不能花出去,所以美国人无所谓汇率,就算是1∶2又如何?居民和小企业有美元,只能存在中国银行。中国银行拿着美元只能去买美国国债和两房垃圾债。你要是买石油,立即涨三倍。所以中国的资本管制把自己捆住了,居民也得不到好处。一切市场规律的管制,都有漏洞。比如你出国能够带多少美元是的?5000美元,也就是3.2万元人民币。你看美国房价低,但你想在美国买个房子,有没有渠道?没有。只能是通过违法的地下钱庄,这就是资本管制。我问过在买房子的内地居民,钱是怎么出去的?悄悄夹带出去的,也有被查到过的,罚了几万元。很多人在澳门赌场一掷千金,钱是怎么出去的?你看一下黄光裕的就知道了。大赌客在澳门不需要带现金的,输赢记账,境内结算,然后由地下钱庄进出。

  但现实情况是,经济不好,人民币还在升值。全世界的华人、港澳台,把天量资金汇入国内,由于近几年人民币对主要货币都在升值,只赚不赔;理财产品的利息5%~6%,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地区;房价三年涨一倍,招来了套利资金。与此同时,央行严控外汇出境,每人只能带5000美元出去。进多出少,不涨才怪。

  说个大家无法接受的结论:宏观层面,出口已经毫无意义了。出口的目的是赚钱,但是中国的现状是钱太多了,人民币140万亿元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钱啊?因为我们的钱,买不到东西,高科技别人不卖,资源(石油铜铁)一买就翻倍涨价,宰你冤大头,只能压箱底。再出口换回一堆票子,还是压箱底。所以,中国外汇储备进退两难。国家竞争力不是房价和银子,而是科技。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利益啊,不提了。

  全世界90%的美元,不在美国国内流通,而是作为的外贸结算单位,或者叫央行储备。但是美国发出去的每一个美元都是买了东西回去的,所以美国人日子好过啊。需要东西了,就印票子给你,或者在计算机上按一下就可以了。我能不能拿美元去买美国的东西?估计要挨揍了。华尔街有一群人天天在中国,你要是大量买石油铁矿石,价格直接涨两倍,如果你少买了,直接打五折,去抄底?又涨了,反正你永远看得到,买不到。手里的外汇储备,“就这样被你”。想骂人?好,陪你对骂。想打架?先派几个小弟陪你练练。害怕了?好吧,给颗糖。

  为啥外汇储备是负担?2014年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也就是25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相当于P的一半,相当于M2的23%左右。这部分外汇,很难控制它的去留,因为经常性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是完全的。这么多外汇,留下来是加剧通胀,跑了造成经济紧缩,又不能强力控制,烦人啊!但央行还在强制结汇,越垒越高,为啥?因为若对外币收入不强制结汇,就必须同意美元出境,富人就会大笔收购美元去欧美消费买房,造成就业率的问题,华尔街热钱随时可以出境,造成汇率动荡。所以,M2走高是必须的。

  有专家说,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息1%~2%,来遏制经济过热。可问题是,就算提高到20%的利息水平,国企和城投公司也无所谓,反正没有想过怎么还债。而高利息倒是把正常的出口企业和市场化的民企外企,迅速搞死了。

  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化解呆账,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继续注水,那么原来的那些呆账,就不值钱了。比如1995年,一个上海人欠10万元,那是天文数字,房子卖掉也不够还债,现在也就是一两年的工资,基本就不算事情了。再比如沙县小吃,20世纪90年代初,沙县民间集资失败,好多农民欠了几万到十万元的民间债务,不是跳河就是跑。身无分文的沙县跑农民,在外地靠卖小馄饨谋生。现在,10万元算什么,这些农民全部还清了债务又愉快地回家了。所以,印钞是化解债务坏账的最佳办法,也是金融稳定的最佳工具。

  金融行业近十年引进了一个恶劣的赚钱模式,也是第一个赚钱的法宝:把价值1亿的企业,通过讲故事、说愿景、亏损占市场、关联交易,包装成价值20亿的企业,然后上市或者私募转让,抽取天价通道费。这个搞法引发了全社会的浮躁心态,导致其他小实体,进入“比差模式”。

  银行为啥赚钱?很简单。比如某房产商或基建项目愿意出12%的利息,甲银行拿到项目后,搞个理财产品,以10%的利息卖给乙银行,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和成本赚2%。今后乙银行接到项目也卖给甲银行。而银行给储户的利息是3.5%,银行已经成为资金贩子,小微企业很难拿到贷款。储户的钱被银行借出去,形成了各种地铁和高铁,这些玩意无法较快归还本金和利息。储户怎么办?两个选择:一是储户要现金,那么只有印;二是储户不提取现金,银行把这些个公共资产打包切片卖给你,于是存款转成理财产品。有人问:为什么银行能拿我的钱去放贷赚差价,我自己为什么不能直接放贷?我答复:区别在于收回贷款的能力——老张欠银行信用卡的钱,要坐牢的;老张欠你的钱,不还也无所谓。所以你害怕风险,不敢自己放贷,银行赚的是“折现价”,这就是金融机构牌照的价值。

  如果银行的有毒资产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注水,稀释就解毒了。美国次贷是别人,我们是灌水洗胃,也可以的。

  什么“投资失败,大股东兜底,第三方收益率”之类的大忽悠,还要再玩点新名词:证券定向增发收益权优先级理财产品。这么好的产品,银行怎么不自己买啊,何必辛辛苦苦到大街上,走街串巷,苦口婆心,拉老头老太入伙?展示一个20%收益率的!有第三方?任何当过老板的人,都不会去买什么乱七八糟的理财产品,因为这个世界,没那么多高利润项目。即使有,银行早就一把抢过去了,哪里轮得到街头大妈去占便宜啊!比如某个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25%,那么你承担的风险,比打麻将输的风险还要大。你一开始赢钱,也可能是庄家在钓鱼。如果你赢钱要跑,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拿回本金的。所以,各类千奇百怪的理财产品,包括信托,还有“债权分割、有限合伙基金”等金融民工自创名称,核心就是一句话:“高收益,无风险,交钱吧。”出事后,按照《信托法》《合同法》《公司法》告诉你:买家自负风险,关我屁事,滚!

  现在的理财产品主要是老年人在买,中青年干部都在发愁房贷,不大有钱去搞这些的。前几年,很多人尝到甜头,拿到10%的利息了。放心,很快会让你一口一口吐出来。看紧家里的老头老太,手里几十万你都不知道,这群人最容易出事。很多屌丝一直以为家里没什么钱,其实你错了,很多看上去普通的退休老头老太,线万元存款瞒着所有人。我见过很多,这些钱的来源千奇百怪,遗产、拆迁结余、中、一辈子积蓄、伤残金、工伤赔款,甚至是赃钱。老年人进入理财市场,就好像是幼童闯入了高速公。老年人成为现金最多的人群之一,很多人积攒了几十万到几百万现金。这些人已失去了敏锐的辨别能力,只要抓住他们“、怕死、孤独”的三大特点,敢于下狠手,往往无往不利。银行、保健品,纪念币、工艺品,都是这类货色。所以说,老人钱财是快速赚钱的捷径。现在的这批老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度过的,对市场经济形形色色的玩意儿见识少,又恰巧遇上拆迁、房价暴涨和退休金较高,这真的是人傻钱多,不骗他们骗子都不好意思了。一般是两个事,保命,高息理财+神奇保健品。我家已经中招了。我有个亲人,快70岁了,是看不懂短信的文化水平,在农业银行办存款时,被几个女人忽悠了,全买了红双喜保险,十年期,每年要付款2万~3万元,相当于他退休年工资的80%。由于我每月给老人钱,表面上看不出来他买了保险,老人回家后一直没说。最近,小辈偶然看到老人手机的催款短信,才知道存款全变保险了,要72岁才能取。子女和老人差点儿吵起来,我专门给他们家属开会,让他们不要再提及此事,最后我出钱买下来了。老头老太因为几十年的是非,很多老年人在内心不相信亲人,而相信热情友善的外人。这就是理财产品和保健品泛滥的基础,而且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所以要看紧家里的老头老太,估计他们也不会听你的。如果他们不幸买了理财产品,你要做好思想准备:一是如果投资失败,你就要无休无止去找理财公司,撒泼打滚,索债尖叫,哭天抹泪,来回报案。二是损失后果由你承担,老头老太的医药费就靠你了。三是要请长假,陪伴他们,防止出事情,特别是。四是你的心情也会极度恶劣。我现在发现,老人被骗了几万元还算是小损失。今后如果哪家骗子发明了“免费一次,就送大桶花生油,当场返现1000元,”那你家房产证也没了。很多亲友因为自身贪小便宜和文化程度低,被那些卖各种理财产品和借贷的人拖下水了.有的人因为,自以为找到了发财捷径,还继续拖其他亲人下水,现在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真的很可怜。

  有个网友问我:“同事的老婆在做短期贷款的法务,公司主要是给企业做短期转账,目前为止没有收不回来的。推荐我投个一两个股到他们公司,5万元一股,月息2.5,算下来,年息30%。要不要投一点儿?”我的回答是:上半场肯定是赚钱的,下半场,你本钱也拿不回来。你下注吧!30%的利润,这么好的生意,银行为啥不做?月息2.5,相当于年化利率35%,复利计算,主要是靠熟人拉人入伙。

  理财产品种类复杂,有真有假,有好有坏,这对投资人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我是n年前法律系毕业的,但如果不查资料,我也很难通过字面意思理解嵌入式衍生产品、ETF、资管、红双喜保险、众筹、货币基金、黄金交易。大妈唯一看得懂的是,收益率18%,比存银行好。跳完广场舞,看见上半场有几个熟人吹牛皮,就立即心动了,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不管就冲进去了,一旦“中”,对于一个家庭就完了。而那些害人的理财产品销售员,真有问题,一走了之,一脸,一言不发。

  中国绝大部分的理财产品,如信托、理财、资管、有限合伙,最后都和房价地价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哪怕是绕了几个弯。一旦房价下跌超过10%,楼市滞销,卖地收入锐减,理财产品大面积违约就板上钉钉了,银行大厅里全部是的老头老太。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在有关部门面前闹闹,那也是不可能承受的,措施无非是投放货币。与其被动投放,不如提前半个小时投放。而实际情况是:老头老太用私房钱维持了高房价,让自己儿子最后买不起房子,老头自己得了一点儿利息,但老头没办法逃脱的,真的没办法了。

  为什么股市这么差?因为股票的供应量太大了,要多少,就可以供应多少,还有近1000家企业已经过会,等待圈钱,要是卖得掉,估计还有无穷无尽的股票可以让你接盘,你有多少资金也填不满啊!他们拿到钱后,立即去买房子了,你就在高高的山冈上放哨吧。土地是稀缺产品,股票就是个电子符号,可以无限量供应,傻子才去长期持有。

  不要羡慕那种一笔交易赚几亿的事情,人家玩的不是经济,你懂的。屌丝唯一应该做的事情是,压抑自己的,忍忍忍,然后找个土肥圆熬到退休,运气好,可能来一场风花雪月的通奸。屌丝要认命啊,就像我一样,认命了。

  所以,今后的赚钱之道是:远离股市,远离比特币,远离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钱不多的,可以买一些5%以下的理财产品;钱多的,可以买京沪或热点城市住房。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技术牛人、销售奇才的,可以去创业。如果你认为自己心够黑的,可以去卖10%以上的理财产品或保健品。实在low的,去骗个土肥圆,先用起来。

  的钱从哪里来?赚、印、专营。一是帮助企业赚钱,获取现金流,从中抽税。二是印了直接花。三是专营某些商品卖高价,例如古代的盐铁,现在的石油、土地、水电气、电信等,实质就是征税。

  所以,我们的财政状况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美丽。这些年,我们的央行兄弟,为财政堵枪眼,有言。央行面临三大互相矛盾的任务: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稳定汇率。第一和第三个目标是要多印票子,第二个目标是要少印票子,结果央行就在这三个互相矛盾的目标里纠结,再加上国际国内各种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和趋势性问题,央行最后成为所有人的笑话。其实,央行也啊!

  港币就从来不看财政的脸色,港币发行,与众不同,是三大行发钞,存入货币1美元,这个银行就可以发行7.8港元,以此类推,所以港币币值比较牢靠。但这么做的结果是,港币失去了货币主权,发多少,全部看美元存款。1997年,索罗斯在纽约卖空港币,引发港币贬值的市场预期,这时候,大家抛售港币,买入美元。港币有实实在在的美元支撑,本来不是问题。但金管局实际上把美元拿出去投资了,一下子凑不出这么多美元来买回港币。港币本来准备崩盘了,但内地及时把美元借给,买回港币,侥幸过关。

  卖地给房产商,收钱后建铁公基,铁公基的大小承包商赚钱后,去买房子,房产商赚钱后再去买地,反复循环。目前,中国地方财政收入,仅土地出让金就占到一半,各类建材、水电气,建设、开发、销售、流转,所拉动的财税和就业,我粗略估计(不准确的),土地楼市及其拉动的相关经济活动,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5%~70%

  中国税法的核心是,核定征收。专管员如果认为你交税少了,他给你一个指标,你必须交。专管员不需要严密证明,他的核定额是否符合实际,发个通知就可以了。你不服没关系,把钱交了再去投诉,这就是著名的“先履行后复议”政策。那么专管员怎么知道该定多少?这是该你问的吗?你是啥身份啊?你想干什么?

  支出无法下降,债务已经达到极高水平了,与此同时,财政是基本无结余的,所以财政收入是不可能拿去还旧债的。那么接下来,三选一:一是富人反对的紧缩,楼市和基建行业较痛苦;二是小企业和农民工反对的加税,中小企业无法承受,导致出口难和就业难;三是白领反对的印钞,印到猪肉30元一斤。

  中国的货币总量是个天文数字,但是中小企业手里还是没钱,大部分家庭还欠了几十年的房贷,钱到哪里去了?地方债拿走了,高楼大厦,隧道高架,高铁高速。降息,老百姓存款利息减少了。但是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会少吗?很难。因为中小企业就算是高利息也借不到钱,降息更加不靠谱了。那么,降息谁得益?地方债。

  地方债的关键是地方不考虑还债,银行不会逼债,两情相悦。但资金未进入实体,哪来的盈利去维持高利息?很简单:借新债,还旧债+利息。债务越积越多,新的债务不断创新高,老的债务必须借新还旧,还要增加一大块利息,驴打滚,现在的办法是新增货币。但是货币越来越多,都在空转。一旦收紧,违约就出现了,没办法。就业下限,物价上限,中间可以回旋的余地很小,所以,解决地方债,只能是印钞稀释。如果不印钞,拿真金白银的财政收入去还地方债,那么今后十年确实没什么资金搞新项目了。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物价很稳定,就业稳定,货币稳定,但是城市面貌二十年没变化是常态,一利必有一弊。

  地方债到底有多大?这些地方债已经变成了遍布的高铁、地铁、高架、隧道。怎么办?一是希腊模式,有关部门节衣缩食N年来还债;二是1998年模式,通过货币增发,稀释债务,大水一冲,干干净净。你说呢?如果印钞,那么印出来的钱,怎么抵消呢?房价涨一涨,皆大欢喜。

  地方债的逻辑是,建设基础设施,然后高价卖地建房还债,但买房者接盘的资金必须依靠银行的大量信贷,买房者还贷必须依靠火红的就业市场和各行各业,兴旺发达来支撑。一旦信贷收紧,就业马上不行了,地方债和房价就是难兄难弟了,两年肯定躺倒。

  现在欧美的福利制度被底层选民了,这些底层选要是“二战”后引进廉价劳工后,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人口来源复杂,涉及种族、北非、教,所以,轻易改不了。这一点,欧美的精英人士是有切肤之痛的。曾经有个欧洲律师和我聊天,说起福利制度,简直是填膺。他说,中上收入的人交了那么多的税(法国最极端,出台了针对富人的75%个人所得税),才有了医院,但是根本享受不到医疗福利。为什么?每次去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人山人海,导致其只能去私立医院。而在医院排队的病人,又往往是不交税的那些底层选民。但是,选举制度来之不易,是战胜各个小国好不容易才确立的,很难后退了。所以现在欧洲是进退两难。欧洲现在也面临痛苦的选择。差距,就像是自然界中的狼和羊,杀光一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没有狼,羊繁殖太快,最后也是饿死一。

  社保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医生。现在年轻人的钱,通过强制社保转移给退休人员,退休人员的主要消费是医院,老头老太的医疗消费力强了,各种翻几倍的医疗销售生意火爆。而上班族的日常消费被压缩,普通制造业倒霉了。比如年轻人一年少消费一次衣帽鞋或聚餐,很多企业就倒了,医疗相关行业发财后去买房子了。

  中央财政增速下降(仅仅是增速下降,总体还是在增长),地方财政增速明显,就一个原因,中央财政是靠实体经济的税费为主,地方财政是靠房地产为主。这就是现在中国实体经济的现状。

  新《劳动合同法》、高房价,是实体经济成本高涨、销售低迷、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一个熟人最近关门歇业了,原因是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导致销售价越来越高,价格上涨后,老百姓越来越买不起,于是倒逼企业减产。但是减产后,企业固定成本无法下降,生产就是亏损,关闭。再分析一个挂衣架厂的关闭。不锈钢衣架5元一个,用十年无问题,生产是基本自动化的,每天源源不断地大量生产,但是市场上,每家每户新购买的需求极小。以前是出口,现在出口价格高,国内运费贵,也滞销了。需求极度萎缩,结果关厂卖库存,于是你就看到大街小巷摆地摊的在卖不锈钢挂衣架。

  中国企业大致划分为两种:一是和基建房地产有关的;二是和房地产无关的。房地产相关企业(包括建筑原料和工具)的效益,完全是政策市,一个政策就直上云霄,一个政策就直下坑底。和房地产无关企业的效益越来越差,内需不足,出口不畅,温水煮青蛙,绝大部分是等死状态。就等最后一个大浪,冲得干干净净。为啥民企越混越差?就是房地产了民企的内需,百业不兴。社会财富通过房地产向少数人集中。少数富人也是一顿三餐,很难拉动内需。白领收入交给了房产商或房东,自己节衣缩食,消费不振。没钱的人更要储蓄,应付医疗教育养老。愿意花钱的人没钱;有钱人花钱也不多。人人都要就业,只能出口或低效基建。

  辛辛苦苦,几百人干一年,还抵不上一套房。这不是笑话,也不是经济问题。所以,很多民企混得差,主要原因不是融资难,而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普通民企从来不找银行玩,反正互相看不上。民企的活力在于满足市场需求,现在需求不足,又无法裁员,小老板和职工互相。我曾看到一个“奄奄一息的中等民企”,曾经出口创汇的辉煌战绩已经远去,管理员坐在破沙发上,无精打采,中老年职工穿着旧工作服,目光呆滞,看不到年轻人,厂区还算完整,少量机器运转,办公桌上一个大茶杯,满是深色茶垢。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二十年前,某国营小厂即将倒闭前的感觉,再次重现。

  如果经济危机,无数民营企业面临困境,怎么办?由于失业底线的硬杠杠,不允许出现大破产。一是国企出钱,行业大兼并,如本地做袜子的资不抵债企业,全部重组成一个大公司,原有各个小公司变成车间,维持就业;二是银行不逼债,债转股,各个私企老板丢失股权,由国资控股,维持最低生产,不失业。

  救市是肯定的,不确定的是什么时候救,有关部门希望淘汰一批落后小企业。珠三角、长三角的这些小工厂是救不活的,这不是贷款问题,而是滞销。一是内销无力,老百姓节衣缩食,钞票全部拿去买房买药了;二是外销无力,供大于求。

  金融的起源是,大家凑钱发展实体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资需求和需求,然后演变出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现在金融已经变味了,成为人们之间的价格博弈的赌场,你赌涨,我赌跌,一把定。

  实体企业效益差,为保就业和开工率,就要增发货币,大拆大建。增发的货币,层层转手(你懂的),最后剩下的部分,变成钢材水泥材料款和建筑工资。资金到此停止,不再循环。最后的结果是:社会上多了一条高速公,多出了几十亿静止的钞票。那些多出来的、无处可去的钞票会流向哪里?你用脚趾头想。CCTV2把放开贷款利息下限吹得花好稻好,纯粹。中小企业给银行付高价也都拿不到贷款,你还指望银行给中小企业便宜贷款?莫名其妙。实际是,地方城建公司、高铁公司能够拿到便宜贷款。有几个中小企业能够拿到低于七折利息的贷款,你公示一下看看?国企修地铁,也不太考虑还债问题,所以对利息也无所谓。这样搞,中小企业哪里有机会拿到低利息贷款?中小微企业,到最后都会沦为那些银行和放贷人的盘中餐。实在是没想到,压缩产能,最后会以这种的方式出现。货币大增长,实体经济还有机会喝点儿汤,如果不印了,一般靠技术吃饭的企业是没有能力和房地产、地方争夺信贷资源的,最后实体经济会越来越低端、劣质。

  中小企业集体悲剧,主要责任是央行的贷款政策朝三暮四。要么是2009年乱放水,要么是2012年狠抽贷。急冷急热,中小企业被玩死了。那么多的温州小老板,死的死,跑的跑,原因很简单:银行对小老板的所有贷款,必须是私产抵押,变成了无限责任。如果小老板生意失败,就是这个。国企领导拿上千万的工资,贷款无数亿,从来没有私产抵押一说。金融政策时宽时紧,宏观调控来无影去无踪,这种大下,中小企业只能干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一年有收益,两年回本,三年赚钱,否则,没人玩的。温州经济遭灾的,就是违反了温州人历来的“短平快”传统,去搞高科技的光伏企业,投入大,回本慢,一旦贷款收紧,直接去死。

  孙立坚说,企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原因之一是法制不健全,创新接近成功之前,技术员就带走资料跑了,成功后,对手就大量模仿,无人管;二是企业利润低,无力支撑创新投入;三是有钱就去炒房放高利贷,傻子才去创新;四是国企垄断,你创新了,也很难卖出去。看看高铁和医院的招投标就知道了。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一般是欧美产品的替代品,不可能是超越性的产品。那么,就会和欧美生产商产生巨大的纠纷,外销受阻;内销,内需不足,招标又要搞关系,也很难,还是炒房简单。

  原来的思是,先把外汇收入搞上去,然后“以市场换技术”,抓紧追赶新技术,现在是“有钱了,不愿意搞技术”,有关部门也是“一心只要房地产”。所以,目前中国经济的就是高房价。的高房价了一切科技创新,已经是活生生的例子了。创新五年,不如买套房子增值收租,五年后,你比啥创新都发财。但没有高房价,公务员加薪怎么办?漂亮的高楼大厦怎么建?光鲜亮丽的政绩怎么搞?为政者,两害取其轻。投资房地产,包赚不赔,舒服到极点,只要你有本事去盖章,有本事贷款。投资高科技99%是血本无归。万科那么有钱,也不会投资科研项目,高科技就是高风险,即使偶尔成功,回报期也极长,也没有盖房子快。你就算有本事研究出个类似苹果的高科技,也不过就是投资一个住宅小区的营业额,傻子才去研究高科技。

  大企业可能创新,马化腾和马云都说过类似的话,就是担心出现一个全新的东西之后,自己彻底出局了。于是他们就用“维稳”的手段搞了,把麻烦消灭在萌芽之中。任何在萌芽中的创新,都会被无情地模仿甚至是改进,然后免费。比如腾讯真的是创新者,任何创新,他都直接仿一个,然后利用巨大的QQ用户,秒杀你。在这种消耗战中,小公司很难下去,只能被收购或者破产。不过,我们还是要鼓励竞争,不能让他一家独大,否则消费者就苦了。

  任何可能产生的创新,各行业大户们可以按照BAT的搞法,复制或收购,不求赚钱,只要不让你赚钱就可以了。

  大国崛起,都伴随一个伟大科技进入应用的事件。如西班牙荷兰的崛起伴随着大航海时代,英国崛起伴随着蒸汽机和工业,美国崛起伴随着核利用和电脑互联网。这种改变,会在中国发生吗?答:要相信中国人,相信央行M2。大国崛起是必然的,深圳房价已率先崛起,就在眼前。京沪的兄弟们,冲啊!

  内销制造业,大部分日用品,包括手机、冰箱、拖鞋、锅碗瓢盆,甚至是衣帽鞋,基本饱和。日用品质量不错,几年用不坏,例如一件牛仔裤,穿两年没问题,可买可不买了。但是生产厂必须是日日开工,月月发工资,于是供大于求,不可避免了。

  等待市场复苏。但是,他们等不到了。因为国人的钞票都花在了房子。与房子无关的消费,所剩无几了。

  人民币汇率不断上涨,到2015年,中国制造成本超过美国了。结果是:高端回流美国,中低端去东南亚和墨西哥。

  成本出现了问题。由于工资福利、厂房和商场租金的上涨,带动了各个环节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而导致产品成本越来越高,相应地,销售价也提高。但涨价后,销售恶化,老百姓减少了消费。由于滞销,只能是亏钱甩卖。需求端也出现了问题。企业的工资福利支出大涨,但是消费力却萎缩。原因很简单:一是社保金的支出不能转为当前消费;二是到手的钱,为了买房被储蓄起来;三是消费急剧萎缩。于是,老百姓节衣缩食,消费,普通产品销售萎缩。比如餐馆的桌布或酱油,生意好的时候,购买量就比较多,生意不好,销售量就下降了。

  现在工人回乡,一听说建筑工地的高工资,马上去找小厂老板加钱,不加工资就走人。一部分老板加了工资,就传染到周围企业,出口价格越来越贵,外贸越来越差了。关键是,建筑工地拿着无穷的钞票,拉高了各行各业的成本。房地产和基建有暴利,所以给得起高工资。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给不起高工资,所以,农民工以房地产的工资,来给中小企业打分,谁的错?《武汉晚报》有位女硕士发文称,她在南昌一家国企工作,年薪5万元,不如农民工。我可以肯定,女硕士的思维有问题,中国的硕士创造财富真的不如建筑装修工,今后收入还会更低。

  私企和建筑业要留住工人,互相拼职工工资待遇。基建的背后是地方债和印钞机,小老板积攒了半辈子也不过是几个小钱,玩得了几天啊?

  对普通制造业来说,正规小企业VS无证小作坊,在市场上,产品基本无区别,也没有品牌优势,至少消费者不看这个。比如你买条普通裤子,买个小背包,买个铅笔盒,只关心合不合适,根本不看是哪个企业生产的,这就导致了直接的价格竞争。而正规企业的成本远远高于无证经营,这就导致了正规企业难以为继。某熟人是做外贸几十年的老厂长了,生产质量很好,但在2012年亏损停产。他把厂房和机器租给一个小伙子。小伙子把大门上的招牌摘了下来,把厂门关了,招了一伙亲戚老乡,在里面生产最低档的同类产品,在淘宝上卖,生意还不错。老厂长感到很伤心。

  淘宝出现后,由于各地成本不同,导致价格不同,于是低成本地区卖货,高成本地区成了展示柜,很快就没人订货了,企业垮了,卖掉企业,现金买房。从产业资本角度看,屌丝很可怜。你在淘宝便宜了几十元,但是大量的产业资本退出实体,企业关门,现金炒房买房,屌丝买房就要多付几十万。当然,这不能怪屌丝,但是你要明白,你输在了哪里。

  小老板如何反击淘宝?很简单,买房。淘宝把小企业逼倒闭了,别的行业也不会干,手里剩下的那点儿本钱,也只有去买房了。众人拾柴火焰高,房价就上去了。淘宝夫妻赚的那点儿小钱,最后又回到房东的手里了。低价倾销,导致小老板倒闭去买房,房价上涨。存余额宝,导致银行成本上升,优惠的房贷利率直接飞起来。你说,这些淘宝小夫妻是不是猪头三?现在的所有经济运行新模式,最后只有一个落脚点:房价飞起来!

  以前企业订单多了,立即买机器招工;订单下滑,就赔钱裁员。现在订单多了,也不想招聘。因为明天有没有订单不知道,但企业一旦招聘,就很难解雇了,程序,复杂到崩溃。黑作坊无所谓,大企业钱多也好办,但中型企业就怕了。现在的办法是,大订单分解到各个黑作坊,质量就呵呵了。

  产能过剩的根源是,老百姓最迫切需要的是大城市的房子、质量可靠的车、公共服务。但这些产品,民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提供,任由国资和关系户垄断。民企只能去生产过剩的衣帽鞋、塑料盆,互相杀价,低价出口。

  2009年之前,民企没有产能过剩。之后,社保潮和加薪潮,导致出口部门成本快速上升,价格提高,出口降温。出口企业的庞大产能,转入内销竞争,导致内销行业也被拖下水。原来面对国际国内的两大块产能,现在挤在内销上互撕,一下子就产能过剩了。到2009年的时候,中国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十字口,本来危机能够淘汰一批产能,剩下的做大做强,良性发展道。结果,4万亿来了,产能都是按照每年都有4万亿的水平来配置建设的。一旦4万亿没有了,全部产能过剩,全部亏损,毫无疑问。因为谁也不愿意首先停产、破产,于是惨烈的价格战就上演了。而且,4万亿把房价推高数倍,实体全部屌丝,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回头走,往人工高成本、产品劣质化、规模作坊化、价格低价化的初期模式道上走了。可悲!现在最恼火的事情是,有些特大企业巨亏后,有关部门为了某些因素不让它关停并转,而是继续维持,产能过剩,愈演愈烈。这下子苦了所有人,优质企业也跟着倒霉。维持表面运转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总有人在默默付出,或许就是你我。

  企业之间也在互相绞杀。大企业最恨小企业,低成本竞争导致产能过剩。例如钢铁、造纸、光伏、玻璃、水泥行业等,这些行业的大企业根本不希望出台“帮扶小微企业”的政策。小私企的产能过剩是怎么来的?小私企没有技术,都是买几个机器、雇几个人就开工。行情好时,小私企管理人员就眼红了,四处借钱,结伙办新厂。几年后,就供大于求了,行情不好,但本钱还没回来,无法退出,只能死扛到底,和老厂同归于尽。这个过程是很惨烈的,谁也输不起。

  为啥运输产能过剩?前几年,4万亿的大好形势,十年的事情,三年做完,需求瞬间增加了三倍。很多民间资金被狂热的气氛吸引入场,各行各业增加了新的产能,这都是普通人的钱。现在,需求一下子萎缩了,老百姓投资形成的新产能还没有回本,怎么办?让老百姓几十万投资,割肉离场,那是不可能的

  那为啥现在过剩产能无法减小?某小企业已经完全不赚钱了,小老板也不想干了。但歇业损失更大,主要是员工遣散费巨大。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供大于求,应该是解雇工人,减少产能。但是新《劳动合同法》插了一杠子,要求小老板赔偿工人,小老板赔不起,只好继续生产。少数小老板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反而扩产,因为采购一万个比采购一千个便宜,小老板希望自己多生产,挤垮别人,让自己活下来。!这种小厂很多,搞得同行都不赚钱,大家死撑到底。十年前,不赚钱立即关厂,过剩产能很快就解决了。所以,产能过剩的受益者:一是最上游垄断行业销售电、汽油等基础性材料的;二是最下游的工人,普遍加工资,厂子多了,工人不够了;三是提供土地房屋出租的,也蛮高兴的。只有中间环节的生产者、销售者,悲惨世界。

  大城市缺地,中小城市缺人,房地产拉动经济是有极限的。但是,基础设施的重新建设是没有底的。我曾经去看过一个西部农村的所谓古镇——安居古镇,修得气势恢宏,非常漂亮,我晚上六点半到的,整个古镇就我一个游客,吓得我两分钟就逃了。今后印钱,把农村按照城市的规格改建一次,可确保农民十年就业。正常市场,各行业佼佼者,其平均利润是接近的,否则,大家会一窝蜂去干高利润的。但是中国奇怪了,各行业在为房地产打工。一个浙江小企业,50个员工,辛辛苦苦一年利润100万元算是很好了,居然还买不到一个上海楼市的厕所,所以全社会在给房地产打工,真可怜。一位妈妈级置业顾问去年卖楼卖出6.95亿元,成为绿城集团全国销售冠军,一次性获税后金500万元,这一金额堪比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金。中小企业情何以堪,中科院院士不如去卖楼吧。

  目前有两种观点,观点一:房价,控制M2,消除楼市暴利,让全社会集中精力和资源搞高科技,但后果无法预料,也可能搞了十年也不出成绩,把自己也搭进去了,风险极大;观点二:小心泡沫,继续印钞搞基建,外观美轮美奂,维持表面繁荣,物价涨也不管了,再拖十年,风险小。要是你,你选哪个?

  如果货币总量微增,如是金本位,那么知识逆袭的可能性相对高一点儿。因为社会没有多余货币,老资产收益率低,自然增长慢,量入为出。纸币时代,M2每年上涨14%~28%,房价至少上涨20%,以此类推。多印出来的钱,必须有个地方去接纳,否则会引起剧烈的通货膨胀,于是房地产成了虚拟印出来的资金蓄水池,从而了其他物价(油盐酱醋,大米香烟)的温和上涨,而不是剧烈上涨。

  所以,房价的逻辑就是:农民上一个高速项目做完了,没事了,那就印钞,建设下一个项目。印钞和楼市的关系很直接,比如印钞,修某某,从立项、设计、原材料、施工、验收,各个层级的老大搞到钱后,直接去售楼处了。因为中国没有其他保值渠道。印,得罪了持币待购的少数人;不印,楼市会在一年内崩盘,包括京沪,得罪了一为此失业的人。你说怎么办?毫无疑问,货币投放,投资拉动。现在的就业数据好,是靠“印钞搞基建”在硬撑,一旦货币收紧,基建放缓,那么农民工返乡潮立即出现。所以,有关部门不可能主动收紧货币。那么多出来的货币,会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售楼处,晚一年房价就要涨几十万,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印不印,已经由不得你了。今后N年的思是,货币维持14%~16%的增速,如果出现滑坡,M2上升到20%以内也可能。买京沪房子肯定发财,但为了不让发财变得太简单,限购和房产税,二者必有其一。

  以前是外汇储备决定了货币总量的刚性增长。今后,是房价决定货币,不是货币决定房价。为了维系房价,货币必须紧紧跟上。

  所以,印,确实不是为了拉房价,是为了就业和农民增收。但是,印的结果,是房价上涨。人民币是堰塞湖,房价是大坝。人民币的水越高,房价就必须更加高。如果垮坝,想救都来不及了。我经历过四次各地集中砸售楼处的历史阶段,还不是一印解千愁。房价涨到8万~10万元,带来一个非印不可的惊喜。要是不印,房价半年后就领跌全世界,你试试看。所以,必须印,配合涨。三线以下楼市,严重缺乏后续购买力,不印就崩,一印就涨。

  实体经济越差,京沪房子越涨。这是我对温州经济十年的概括。民间资金总要有一个去处,如果做生意赚钱,就像新光集团以前卖低价小饰品起家,刚刚从生产线下来小发卡,还热乎乎的就卖掉了,谁会去炒房啊!当生意不好了,手里生产资金要找出,环顾世界,京沪永远涨,就它了。关厂的人越多,房价越涨。可以说,实体经济的痛苦就是房价高涨的动力。

  上海房价和就业率无关,特别是外环线以内,买房和工资无关。厦门岛内房价早就已经不是本地人在支撑了,是全福建的老板共襄盛举。经济越差,老板买房越多,因为企业家退出实体之后,资金需要出。发展实体经济,是养民;搞房地产,是搂钱。二者要结合好,不能只顾一头。但是由于政绩考核的短期化,所以,地方的有关部门难以兼顾。这种趋势的持续迟早要到难以为继的时间点。

  但印钱可能会让生意更加难做。贷款资金不会进入本来就很困难的传统行业,也不会进入高风险的创新领域或互联网领域,最佳出是去高利润低风险领域,环顾世界,也只有京沪楼市了。房价拉高,屌丝买不起了去租房,租金大涨,生活成本高,就会老板加薪,内外打击,小老板嗷地一下昏过去了。老百姓说,房价再涨,谁买得起?现在买房的,早就不是居民为主了。近年来,大批制造业退出生产或者缩小生产规模,结余的大量流动资金,基本是流入楼市,以期保值。所以,只要限购,房价再涨几倍都是可能的。老百姓的正常购买力在2008年就退出楼市了。看问题,不要从自己的角度看。

  降房价是很容易的,但跌了之后,造成的财政窟窿、银行坏账,普通老百姓套牢后的情绪,怎么解决?目前没办法。所以只好让其他行业慢慢死去了。等其他行业基本完蛋了,也就没接盘者了,降不降,也没关系了。

  上海的真实房价,也就是放开限购后的房价,要翻涨多少倍,现在谁也说不清。可以做个小实验,把在沪车牌拍卖放开,价高者得,我预计,现在8万元的在沪车牌,一天之内就可以涨到40万元,一年之内稳定在50万元上下。京沪资源产品的价格,完全是因为没有投资渠道,不是每个主业不赚钱的老板及其子女都有转型的能力的!

  二十年前,文凭比金子还宝贵,大专文凭等于如下内容——干部编制、国家单位、城镇户口,有医保,分房子,确保干部退休。1998年为了拉内需,放开招生,文凭注水,人手一张,接近废纸了。

  现在经济博弈双方的对抗,已经到了紧绷的白热化状态。进攻方是M2持续投放,防守方是不断买房对冲,自卫对抗。你印得猛,我就买得欢。宁失千金,寸土不让,死磕到底。双方攻防战,你灌水,我垒墙,把房价越抬越高。

  所以,有关部门要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主动停止基建,降低负债,慢慢消化库存,但是市长就苦了,P、税收少了,经济下滑,自己背负“没能力”的。二是继续闭着眼睛鼓吹建房子,至于三年后是否卖得出去,先不管了,到时候调走就是了。选哪个?很多官员是不能够看到三线楼市崩溃的,所以只能继续下去。

  拿房地产限购政策来说,限购是中央决策,这就需要用宏观考虑了。首先,限购不是为了让老百姓买得起房子,现在就降价100万元,普通人也买不起市区新房子;其次,限购不是为了压房价,房价肯定还在涨;再次,限购不是为了拉地价,限购导致销售下降,对地价没好处。那限购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止工商业资金过快涌入楼市,导致大失业。如果不,真可能会在短期内炒到内环线万元一平方米,如温州人集资买房待涨。

  为什么有的进行不下去了?因为表面上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引发了三个其他问题,麻烦越搞越多,索性不搞了。例如打击医生收黑钱,医生马上就消极怠工,遇事推诿,大家又不满意了。现在医生上班就是收回扣,加班加点地收黑钱,积极性空前高涨,也算是个糊弄吧。如果把挂号费提高到200元,医生可能不收黑钱了,但是老百姓看不起病了,又要骂了。如果搞全民医保,财政受不了,又要找企业出钱,企业没利润,就业问题就搞大了。所以,一环套一环,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会越搞越复杂。

  只要是审批定价都难,难得不得了,如车位、入学、医疗。只要是市场定价都不难,如买房、买车。审批定价,表面看价格低,专诊14元,吃碗小馄饨也要10元了。结果是这么低的价格,你买不到,这时候,关系、捐款和贿赂就成为硬通货,代价更高。很多人愿意送5000元红包,不愿意挂号4500元。现在有那么多的盖章部门,建一个房子,审批有130个盖章,但是很多商品房不出三年就漏水。新中国成立前的石库门房子,外滩建筑,没有监管,却成为经典。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