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致公调研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与

※发布时间:2015-6-17 11:35:1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调研组考察颍上县生态县城建设

  中国网6月12日讯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它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1月份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线的天然分界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流经的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覆盖着1.9亿亩耕地,拥有1.78亿人口,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然而,提到这条我国第四大水系,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淮河流域的洪害和污染。如何趋利防害,令这条古老的河流再次焕发新的活力,沿淮两岸的父老乡亲?带着问题和期冀,致公“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与”调研组4月12日奔赴安徽,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做好“水”的文章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水而居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在河流的哺育、滋润下,呈现出“风吹稻花香两岸”的富庶景象。而淮河流域自古素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闻名,曾令沿岸人民水患之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举目的成绩,2007年基本建成19项治淮工程。但作为我国大江大河中唯一没有有效控制性工程的河流,由于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下游出不畅,淮河流经安徽的中游地区行洪滞缓,防洪能力仍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因为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安徽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4,特别是皖北地区,缺水状况非常严重。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常务副蒋作君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淮河的治理利用应该遵循趋利避害的思,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既要做好防汛抗旱,避免自然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又要合理开发灌溉、航运功能,建设好这条‘生命线’‘金水道’,做好关于水的文章。”

  一上,调研组途经的道两旁常常是良田万顷、青山环绕,随风摇曳的金油菜花和田野上如云朵般随意点缀着的羊群一起渲染出清新自然的田园美景。而这些肥沃的耕地中有很大一部分恰恰位于淮河行洪区、泄洪区,当汛期到来发生时,这些土地和村庄都将面临被大水吞没的可能。“历史上,这些区域的人民群众为保淮河沿岸的经济重镇不受洪水作出了很大的,当前防理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淮河流域的治理标准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合肥市副市长、致公党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吴春梅说。

  “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防洪建设,二是水资源配置。”参与调研的水利部总工程师汪洪说,要解放中游安徽区域的行洪区,一方面需要上游加强水库建设,中游实施平原洼地治理,另一方面就是要打通江苏段的淮河入海口,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水利工程。作为系统工程,淮河的防理需要上中下游各省协同合作,也应当从国家决策设计层面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要解决水资源配置问题,目前安徽段最关键的是将引江济淮这项主体总投资约616.81亿元、总工期达60个月的重大工程顺利推进,国家对此类重大该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工程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水利发展资金保障。

  4月16日,调研组一行先后考察了蚌埠新港、蚌埠大闸的建设情况。伫立于绿柳环绕的蚌埠闸淮望角,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宜人风光令旷神怡。蚌埠辖区内水域资源丰富,拥有中部地区少有的航道条件。一市三县均匀分布着淮河、茨淮新河、涡河、浍河、怀洪新河等通航河流,常年通航总历程454公里。然而这里内河航运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港口功能不够完善,缺乏集物流、仓储、口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码头,更缺乏核心带动型大型综合港区或临港开发区。要在淮河流域培育一个经济带,首先必须打通交通运输这条脉络。规划并建成一条联通并惠及上、中、下游的黄金航道,是淮河流域各省共同的愿景。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淮河水运长期以来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总体建设投入不足、航道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综合利用不够、缺乏沿淮协作平台等诸多问题。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是此次调研组的之一,他认为,“内河航运的巨大优势在于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淮河航运是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的一部分,只有把航运潜力挖掘出来了,淮河流域的经济协同发展才能畅通实现。要解决这些制约淮河水运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协调流域相关省份共同提升航道运输能力,加强整治、工作,并综合考量枯水期沿岸农业灌溉对于航道水量的影响。”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其中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7%,商品粮占全国的25%,这一区域内农业比重大、人口密度高,但多年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薄弱,从而导致区域发展的总体竞争力不强。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增长不可或缺。目前安徽淮河段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比重很大,但亩产水平跟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这也正是安徽挖掘第一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据初步测算,仅安徽省淮河流域的4000万亩耕地,其中有2600万亩由于涝渍、干旱、土壤贫瘠而属于中低产田,如果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粮食亩产增产幅度可达50-100公斤。全国常委、华侨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副杨邦杰指出,“建设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统筹推进,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思健全有关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积极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价格等经济杠杆和手段进一步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4月15日,调研组前往淮南市,考察了凤台县凤凰湖采煤沉陷区、顾桥矿(大型煤电一体化新型能源)、凤凰湖搬迁区等。在凤凰湖采煤沉陷区,曾经的耕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湖泽,岸边的住宅亦是人去楼空。当地相关部门告诉调研组,沉陷区的一些土地早已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但在“纸面”上还被计入耕地面积,给予失地农民的补偿款也非常有限。《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利用规划》披露,2013年底,淮南市塌陷面积约220平方公里,涉及27个乡镇,占全市面积的8.5%,涉及居民3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8%,而采煤沉陷区治理面临的资金缺口还在继续扩大。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李东如认为,“沉陷区的治理从技术层面来看属于生态恢复工程,但要做到标本兼治则涉及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主要是培育新的替代性产业,并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在随后调研的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现场,因为办公楼尚未建成,上百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在由仓库改建的临时办公区里紧张地工作着,其中一位28岁的工程师微笑着说,“我以前在中石化工作,申请调动到中安煤化,可以说是怀揣着梦想而来。”在他看来,煤化工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煤炭-清洁燃料-化工的协调发展,节能环保,代表着煤化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淮南地区而言,从传统煤企单一的生产模式逐步延伸向煤化工这类产业,正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对煤电产业的依赖,加速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正如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所谈到的,“煤矿是安徽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多年来的开采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采煤沉陷区的持续扩大。当前国际煤价持续低迷,安徽的煤层深达数百米,瓦斯浓度又高,与外国浅层煤矿的挖掘相比,开采价值远远落后。考虑到发展煤矿行业的巨大经济、成本,我们已经不再新开煤矿,小煤矿也一律关停,而将视野转向煤化工、盐化工等附加值更高的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硅基、铁基等新材料产业。”

  在皖期间,调研组还考察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所、昊方机电公司、德豪润达LED产业园、浮法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这其中既有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也包括成长迅速的民营企业,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研发、善于创新、珍惜人才。全国政协副、科技部部长、致公万钢在调研中指出,“科技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精工细作。而一旦成功,它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提升、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就是可持续的。” 他,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载体,重视推动各类孵化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把创业创新培育成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是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位于淮河中游南部的古城寿县是著名的淝水之战古战场所在地,也是淮南王刘安故里以及中外驰名的豆腐之乡。4月14日,调研组一行来到寿县,考察了有“天下第一塘”美誉的安丰塘以及东淝闸(引江济淮工程入淮口)工程建设情况。

  “引江济淮工程,被称为安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以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补水、生态改善和发展江淮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安徽省副省长、致公党安徽省委会主委谢广祥介绍说,目前工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引来的长江水要经过巢湖,但巢湖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难以达到引水标准。当前,整个淮河流域的水质现状也不容乐观,其中1至3类水在总水量的所占比例为56.4%,远低于4月16日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七大流域提出的70%的要求。对此,环保部控污司流域处调研员王谦认为,“调水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这类工程本身也存在很高的生态成本。因此,要调水必须先做到节水、洁水。”她认为,淮河流域首先应深入挖掘自身节水潜力,同时树立变害为利的治理思,把汛期的洪水视为一种资源来加以利用;而要解决流域中化肥等造成的面源污染的问题,还是要从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入手,从政策、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治理,可考虑借鉴欧美国家相关经验,探索建立“许可证”监管机制。

  调研期间,调研组还考察了阜阳市颍上县生态县城建设、八里河生态湿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曾经的行洪区,绿意簇拥中的新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道边黄绿相间的植被生机盎然,一条条清澈的水流点缀于楼盘周围。而在乡村,统一规划的屋舍宽敞整洁,搬入“小洋楼”的农民欣然享受着社区健身、文娱设施带来的健康生活。

  在蚌埠,调研组考察了龙子湖古民居博览园的建设情况。该项目以龙子湖原生态风光为依托,将来自全国十多个地区的包括山西民居、陕西民居、皖南古村落、福建民居、浙江民居等多种建筑风格的 450栋古民居经修复、重建后汇聚一处,打造集古民居展示、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区。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博览园周边的“山坡”其实原来都是建筑垃圾,用土掩埋后如今已是绿草如茵,可以说这个项目把对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开发与生态修复、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态价值就是经济价值。”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所长、区域生态创新首席专家、致公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高吉喜对淮河流域生态工程建设印象深刻。他认为,淮河流域安徽段的生态经济发展应该突出区域特色,努力打造中东部地区的示范性样板,将生态休闲旅游、现代有机农业、文化创意产业、航道港口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加以推进。高吉喜还,要将上中下游的生态经济发展作系统性规划,加大对上游的生态补偿力度,强化其生态功能区作用,在做好源头的前提下对中下游适当进行开发。

  万钢对此表示赞成,他指出:“要高度重视和生态安全在淮河流域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平衡点,打造宜居、宜业、宜生态的绿色经济带,为美丽中国建设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消息来源: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