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野花梨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对中国展开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莫迪就任总理后首次访华,也是中国国家习去年9月访印以来两国间又一次重要的高层互动。正值中国经济放缓而印度经济开始提速之时,莫迪访华让中印的龙象之争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虽然印度文明比中华文明更加悠久,而且历史上印度对中国还是教和文化输出国,但两千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整体上胜过印度。在经济历史比较中广被引用的Maddison(2008)数据中,中国的人均P在19世纪中叶以前就长期领先于印度。而在的词条“历史性发明时间表”(Timeline of Historic Inventions)列出的人类有史以来共133项重大发明中,中国拥有30项,而印度仅有1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30项发明全部出现在15世纪之前,占世界总共78项的38%,远超同期其他可比的地域,说明中国在技术上的落后发生在最近几百年。
与印度相比,中国拥有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中国地处欧亚东端人口重心之地,周边有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东南亚等文化各异的国家和地域;印度则局促于南亚次,四周除中国只有文化相对同质的国家。中国气候温润,而印度相对炎热。
中国的历史一脉相承,语言统一,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早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风俗和价值认同;印度在历史上只有极少时间处于松散的统一状态,内部千差万别,语言更是五花八门,最大的印地语使用人口只有41%。
中国社会追求化成功,自汉代以来就基本是一个没有贵族的平民化社会;而印度种姓制度虽然早就在法律上被废除,但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中国人的勤劳和力少有民族可以比肩,在中国夜以继日的工地在其他国家难觅踪影。
在过去许多文明史学家的眼中,唯一可能抗衡文明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文明。哈佛历史学家Stoddard在其1921年出版的书中就认为,文明的最大竞争者来自东亚。在他看来,尽管日本的更直接,但最终竞争者是人口规模更大的中国。他认为中国人的勤劳、聪明、灵活、坚韧、对的适应力和商业头脑少有民族可以媲美。因其观点带有种族冲突色彩,Stoddard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但他成功预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日太平洋战争、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命运、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向欧美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激进伊斯兰将成为世界重要力量。他还预料,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世界其他民族在人口增长势头上将超过欧洲裔,对世界的主导地位最终将面临崩溃。
尽管中国在历史上长期领先于印度,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陷入了外忧内患的境地,长期的战争和动荡致使中国的发展甚至落后于沦为殖民地的印度,以至于到19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略低于印度。但此后,中国的发展速度开始超过印度,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速增长更是把印度远甩到了后面。中国的经济总量在1950年与印度大致相当,到2014年已经是印度的5倍。根据各种指标判断,中国整个社会发展水平领先印度10到30年。
但中国发展速度快于印度的势头面临逆转。今年3月,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报告指出,2015-16财年印度经济增速将达7.8%,首次超越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14日称,印度最近推行了一系列加大投资、降低油价等政策措施后收效颇丰,2015-16年将会超过中国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国家,预计P增速为7.5%。根据印度发布的数据, 印度2015财年P预计增长7.4%;而中国将2015年P增长率定在7%左右。
由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这些预测未必准确。但长远来看,中印经济增长相对速度的逆转几乎是必然的,而且这种逆转并不只是一时的起伏,而将是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将超越中国的长期趋势的开始。中国的经济总量、人均P和社会发展程度都远高于印度,所以印度未来发展速度超过中国也属意料之中,真正将令人惊奇的将是印度的国力最终可能压倒中国。很多中国人听到印度,联想到的是贫民窟,扒满火车的乘客、低收入的家庭、落后的基础设施等,要说印度未来的国力会压倒中国很可能会被这些人当成是痴人说梦。
如前所述,无论从哪个方面,印度的先件都远不如中国,中国全面领先于印度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何印度象最终反而可能压倒中国呢?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印度拥有完美的人口结构和未来的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这将是印度相对于中国的最大的基础性优势。
如下图所示,印度的人口结构自然而匀称,其生育率也在缓慢下降,逐步接近替代水平,印度人口并不会无限增长,这反映在人口结构图的底部处于稳定之中。尽管中国计划生育所的目标是人口的均衡发展,但实际后果却是中国的人口结构的严重扭曲。这种性的结果并不奇怪,因为被人为力量强势干预的结构是不可能均衡的。中国的人口总量控制就像在一棵大树的顶端横置一块水泥板来树木的自然生长,最终致树干和树根的极度扭曲。
印度人口远比中国年轻。在2014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印度是28.5%,中国是16.5%,未来这种差距会进一步迅速拉大;而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印度是5.8%,中国是10.1%。印度人目前的平均年龄是26岁,而中国人平均是35岁,而且中国社会进一步变老的速度远快于印度。
大量的年轻人是创新和创业的活力之源,更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需求之本。当今,大学教育是从事科技事业的前提。中国的大学学历人口在2007年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为中国科技突飞猛进奠定了基础。但从人才资源趋势来看,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国家。就18-24岁的大学适龄人口,印度目前是中国1.2倍,而中国和印度的大学毛入学率分别为26.5%和18.8%。到2040年,印度大学适龄人口将是中国的1.7倍。到时就算中国的毛入学率能达到60%,印度只要达到35%,其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将超过中国,此后印度超出中国的幅度会越来越大,最终在人才规模上压倒中国。
在巨大的惯性之下,低生育率对未来人口趋势的长期影响远超过普通人的预期。印度现在每年出生人口是中国的 1.7 倍 。而且,未来10年中国处于生育高峰的23-29岁女性会减少约43%,再加上中国的生育率仅印度一半,在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下,即便中国立即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可能将生育率提升50%,在一两代人之內印度年出生人口依然会达到中国的4倍(1.7/(0.57*0.5*1.5))左右。
即使中国鼓励生育能让生育率最终赶上印度,那可能也需要两三代人时间。届时,印度的年出生人口将达到中国的6到8倍,如果年出生人口稳定在这个相对水平下,最终印度的人口总数可能达到中国5到7倍。目前印度人均P相当于中国的20%,如果未来上升到中国的50%到80%,那么印度的经济总量可能将达到中国的3到7倍,印度将彻底把中国边缘化。在过去两千年来,中国的人口规模几乎始终都大于印度,经济规模更在印度之上。但长期的低生育率将让中国彻底失去这一优势,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被印度远远地甩到后面。
在长期的计划生育宣传下,很多中国人把人口当成分母,误以为人口的萎缩会提升中国的人均P。实际上,对于人均P来说,人口不仅是分母,更作用于,而且对的影响更长远和更基础。人口萎缩会降低规模优势和需求和供给效率,从而更可能带来人均P的相对下降。
比如,在1991年,日本人均P比美国高20%左右,但到2014年却比美国低25%,尽管这期间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升值和日本低于美国的人口增长率都在推高日本的人均名义P。不少人把日本的衰弱归咎于日元升值,但日本长期维持贸易顺差,真正影响日本国际竞争力的并非日元升值。相比之下,极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老化和萎缩被普遍认为是日本经济长期萎靡的根本原因(经济学人,2010;Krugman,1998、2008、2013;大前研一,2010;Akram,2012)。可以预料,随着中国人口的深度老化和快速萎缩,印度经济增长速度超越中国,将不仅表现在P总量的增长上,并最终表现在人均P的增长上。
中国正常发展轨道才几十年,中国的先天优势在庞大人口的倍乘效应下形成巨大的力量,让中国迅速崛起。如果中国维持世界20%的人口,保持市场规模和人才数量的绝对优势,在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中国的技术乃至科学将快速进步,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中国的经济地位。再加上恢复民族自信心,在全球经济达到均衡之后,依靠规模和集聚效应,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中心,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人类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然而,低生育率对中国的发展被釜底抽薪,很可能让中国的崛起昙花一现就成了明日黄花,中国世纪还未真正开始就将落幕。
与高高跃起,但将重重摔下的中国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行动迟缓的印度象。印度在地理、平均智商、勤劳程度、以及对成功的追求上都远逊于中国,但印度人口结构和规模的优势可能压倒中国在其他方面的优势。
其实,印度能够获得这种人口优势却是因祸得福。印度早在1952年就提出“人口控制计划”,在1970年代中期的“紧急状态”时期,印度还采取过严格的生育政策,曾在一个月内400万人做了绝育手术。但人口控制的强制措施遭到印度的强烈反对,仅持续一年多便告夭折,并导致执政的国大党也在中下台。此后,印度各届都不敢再推行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无法持续推行强制性计划生育,但印度却因此逃过一劫,使人口最终成为印度最大的基础性优势。
印度的人口观念也历经曲折,新任总理莫迪的立场转变就是一例。在2004年10月,时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就称,“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是最大的危机,需要采取性手段来应对,比如立法有两个以上孩子的人不能当选为代表。莫迪于2014年5月当选为印度总理后,一度预测他会采取措施控制人口。斯里兰卡卫报在2014年9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莫迪不太可能没有认识到印度人口控制的重要性,莫迪尽快采取措施降低印度的人口增长率。
但莫迪上台后并未提出任何人口控制计划。相反,2015年新年伊始,莫迪正式宣布撤销已有65年历史的“计划委员会”。计划经济和计划生育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莫迪这个动作更符合他对人口控制立场发生转变的判断。2014年9月28日,莫迪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发表说,称印度有世界上最年轻的人口,21世纪可能属于印度。
莫迪当前的态度与印度社会的主流人口观念相符合。早在2010年,《印度时报》就曾刊文指出,印度人口规模不是负担,而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尽管很多深受计划生育宣传的中国人会觉得匪夷所思,这一观点其实被国际宏观经济学界和普遍接受。
中国生育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人均资源少。但从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为141人/平方公里,印度为382人/平方公里。即使假设中国只有一半的土地适合人居住,印度所有土地都适合人居住,印度的人口密度仍大大高于中国。尽管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少于印度(中国为1.36亩,印度为2.01亩),但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却高于印度(中国为384公斤,印度为246公斤),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更是远远高于印度(中国为2.31亩,印度为0.87亩)。此外,中国的人均草原面积、人均淡水资源和人均矿产资源均高于印度。
现代经济史中,几乎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受阻于资源瓶颈,但却有很多资源的例子;许多资源相对贫瘠的国家。如、英国、日本、韩国等人多地少的国家都发展得不错,而中南美洲甚至俄罗斯等不少资源丰富的国家的发展却乏善可陈,这些国家只是近年受中印发展的带动才有了些生机。虽然印度的绝大部分资源远低于中国,但其经济发展的阻力也更多地被归咎于社会、教育、文化、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所谓的资源匮乏。
在一面倒的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下,很多中国人相信印度会被人口压垮。但从1980至2010年,印度人口从7亿增长到12亿,其间印度的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人均P以及人均用电量等各种硬件的人均占有量,等每一项指标也都在稳步提升。这些进步快速而且显着,只是在中国的之下不是那么耀眼。
从现在到2050年,印度人口有望从12亿增长到峰值17亿左右。如果说从7亿增加到12亿,印度的一切都在变好,那么从12亿增长到17亿,有何理由相信所有的进步就会嘎然而止,甚至整个印度就会陷入崩溃?难道中国的人口数就是一个不能超过的神奇数字,还是所谓的人口容量本来就是一个心理?
人口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比较中印两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印度处于明显的优势。当然,人口虽然是一个核心因素,但也只是发展的众多必要条件之一。其他条件如果发挥得好,庞大的人口是优势,但如果发挥得不好,庞大的人口确实有可能成为负担。印度的先件与中国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印度要凭借其人口规模和结构优势在经济发展上超越中国依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但另一方面,虽然人口多并不表示会强大,但人口急剧萎缩则一定预示着衰亡。中国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以下已经超过20年,各种显示,在强大的低生育惯性下,即使大力鼓励生育也难以逆转人口颓势,而现在慢慢吞吞的政策改变步伐更是令人失望。一个文明或种族,不论其科学、文化或社会发展的成就有多高,如果在繁衍后代长期处于劣势,最终必将没落。社会学之父孔德就曾断言,“人口即命运”,这一判断或许最能反映中印龙象之争的前景。